时间: 2025-04-26 11:31: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1:31:28
君不见大通方丈空无物,
亦不拈椎并竖拂。
本原自性未出喉,
已向顶门遭一咄。
感慈神骏渥洼流,
壁上高僧莫遣酬。
霹雳一声龙破柱,
此中何处有裴休。
你难道没有看到大通方丈空无一物吗?
也不见他手中拈着拄杖或竖起拂尘。
本来清净的自性尚未发声,
却已被一声咳嗽惊动。
感慈的神骏在渥洼间奔流,
壁上的高僧不要再来回应。
霹雳一声如龙破柱,
这里面哪里还有裴休的身影?
晁补之,字廷杰,号朴斋,宋代著名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风受到道教和佛教的影响,常常表现出哲理性和对人生的思考。晁补之的作品多与山水、禅宗有关,语言清新、意境深远。
这首诗写于作者对常州感慈邦长老的赠送之际,表现了对禅宗思想的探讨和对禅宗高僧的敬仰。诗中所描绘的场景和情感,反映了作者对于禅宗境界的追求与思考。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禅宗思想的深刻理解和对高僧智者的敬仰。开头两句通过对比,强调了大通方丈的空灵与宁静,暗示了禅宗追求的清净心境。接下来的句子则引入了“自性”的概念,表达了内心本性的重要性,提示人们应关注内在而非外在的物质。
“感慈神骏渥洼流”一句,生动地描绘了感慈长老的风范,象征着一种智慧的流动与生命的活力。而“壁上高僧莫遣酬”则是对那些停留在表象的人的警醒,强调真正的智慧不应被外在的赞美所迷惑。
最后两句以“霹雳一声龙破柱”来形容心灵的震撼,传达出一种强烈的觉悟感。整首诗通过对比、象征和隐喻,构建了一个深邃的禅宗意境,既有哲理的深度,也有艺术的美感。
整首诗探讨了禅宗的内在智慧,通过对高僧的描绘,强调了心灵的追求与内在的觉悟。诗中表现出一种对超脱世俗的向往,以及对真正智慧的探寻。
诗中提到的大通方丈是指什么?
a) 一座山
b) 一位高僧
c) 一种哲学
诗中“自性”指的是什么?
a) 外在的物质
b) 内心的真实自我
c) 社会地位
“霹雳一声龙破柱”这一句表达了什么?
a) 某种物理现象
b) 内心的顿悟与震撼
c) 一场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