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05: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05:40
斋居忽若遗,不识身与境。
颇疑酣中似,奈尔辄复醒。
东坡自云然,挈世一裘领。
是事吾有师,安敢囊出颖。
指穷火巳传,岂待得薪炳。
在清静的居所中,突然感觉仿佛被遗忘,不知道自己与外界的区别。
似乎在醉酒的状态中,却又不得不醒来。
东坡(苏轼)也曾说过这样的话,他只带着一件袍子来面对世事。
而我在这一方面有我的老师,怎么敢把自己的才华轻易展示出来呢?
指着火焰的尽头,火焰已经传递过来,难道还需要等到薪柴的燃烧?
作者介绍:晁补之,字公武,号放翁,宋代著名诗人、词人。他在文学上有较高的成就,特别以词著称。晁补之的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在对陶渊明的诗作进行追和时写成的,反映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纷扰的反思。诗中提及的东坡苏轼也是一位追求高洁生活的文人,二者在思想上有相似之处。
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淡然态度。开头两句通过“斋居”和“遗”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内心的迷惘与不安,似乎在思考自我与外界的关系。在醉酒和清醒之间,诗人感受到一种模糊的界限,暗示着他对现实的逃避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接下来的几句提到东坡(苏轼)轻松应对世事的态度,表明诗人对前辈的敬仰与学习。他在这里不仅是对苏轼的追随,更是对自己处境的一种反思和自省。最后一句“岂待得薪炳”则以火焰的隐喻,表达出对智慧和才华传承的思考,强调了内心的火焰早已点燃,无需外在的助力。
整首诗在结构上紧凑,意象丰富,展现出晁补之对陶渊明淡泊名利生活的认同与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他在纷扰的世俗生活中所感受到的孤独与渴望。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全诗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世俗的淡然态度,以及对自我才华的沉思与反省。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东坡”是指谁?
A. 陶渊明
B. 苏轼
C. 李白
D. 杜甫
“斋居”表示什么?
A. 书房
B. 隐居的地方
C. 酒馆
D. 市集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世俗的什么态度?
A. 热爱
B. 逃避
C. 追求
D. 依赖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