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08: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08:15
王安石的《澶州》
津津河北流,嶭嶭两城峙。
春秋诸侯会,澶渊乃其地。
书留後世法,岂独讥当世。
野老岂知此,为予谈近事。
边关一失守,北望皆胡骑。
黄屋亲乘城,穹庐矢如蝟。
纷纭擅将相,谁为开长利,
焦头收末功,尚足夸一是。
欢盟从此数,日月行人至。
驰迎传马单,走送牛车疲。
征求事供给,厮养犹珍丽。
戈甲久已销,澶人益憔悴。
能将大事小,自合文王意。
语翁无叹嗟,小雅今不废。
这首诗描绘了澶州的地理特点,提到津津河从北方流过,两座高耸的城市矗立在那里。这里曾是春秋时期诸侯会盟的地方,澶渊就是此地。诗人感叹留下的书籍可以传给后世,岂止是讥讽当今的人。乡里的老人又怎会知道这些事呢?他只是在与我谈论近来的事情。边境一旦失守,北望之处尽是胡人的骑兵。皇帝的车驾亲自巡视城池,矢箭如刺猬般飞来。朝中将领纷纷擅权,谁能为国家开创长久的利益呢?虽然在焦头烂额中收获末功,仍然足以夸耀一番。从此之后与朋友的欢聚次数越来越多,日月更替,流浪的人们归来。快马奔腾传递消息,牛车疲惫地走来走去。征求的事情供给不断,养活家人依旧显得珍贵。戈甲早已销毁,澶州人民日渐憔悴。能处理大事和小事,果然符合文王的意思。对着老翁说话,不必叹息,小雅今时也不会被废弃。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是“变法派”的代表人物,致力于政治改革与经济发展,倡导新法,促进社会发展。
《澶州》是在王安石主政时期创作的,反映了国家边疆的动荡与内部政治的复杂。诗中涉及澶州的地理与历史,表达了对国家安定与民生的深切关怀。
《澶州》是一首富有历史感和现实关怀的诗,王安石通过描绘澶州的地理与历史背景,反映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生的关注。诗中以“津津河北流”开篇,形象地展示了澶州的自然地理环境,为后文的历史背景铺垫了基础。
在历史的长河中,澶州曾是春秋时期诸侯会盟之地,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然而,随着时局的变化,边境的失守让诗人感到深深的忧虑。诗中“边关一失守,北望皆胡骑”一句,生动地描绘了战乱带来的不安与恐惧,揭示了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王安石在诗中不仅关注国家的命运,也关心人民的生活。通过描绘“征求事供给,厮养犹珍丽”,展现了普通百姓的艰辛与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同时,诗人对那些在动荡中依然保持勇气和希望的人的赞美,表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整首诗结构严谨,情感真挚,既有对历史的反思,也有对未来的展望,体现了王安石深厚的历史感与责任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思想深度。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历史和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注,反映了对历史的反思以及对未来的期待。诗中不仅有对动荡不安的现实的忧虑,也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澶州》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澶渊”是指什么?
诗中提到的“戈甲”指的是什么?
王安石的《澶州》与杜甫的《春望》均反映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对人民生活的关怀,但王安石更侧重于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而杜甫则更多表现出对战乱带来的苦痛与对和平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