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9:15: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9:15:32
试院中
作者:王安石 〔宋代〕
萧萧疏雨吹檐角,
噎噎暝蛩啼草根。
闲却荒庭归未得,
一灯明灭照黄昏。
在萧瑟的细雨中,雨水吹打着屋檐的角落,
微弱的夜蛩在草根处啼叫。
闲暇的时候在荒凉的庭院里徘徊,却始终未能归去,
一盏灯在黄昏时分闪烁着光芒,照亮了四周。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本诗中没有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描绘的情景和情感反映了文人对于寂寞和归属感的思考,体现了王安石身处“试院”的环境。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晚号穷愁,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主张变法,推行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称为“王安石变法”。其诗词作品风格多样,语言简练,主题深刻,常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创作背景
《试院中》写于王安石晚年,他在政坛上经历了多次波折,内心愈加感受到孤独与无奈。诗中描绘了试院的环境,反映了他当时的心境和对归属感的渴望。
《试院中》是一首充满孤独感的诗作,王安石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试院的环境与自己的情感结合在一起。首句“萧萧疏雨吹檐角”以细雨为背景,营造出一种萧瑟的氛围,彰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无奈。雨声与风声交织,仿佛在为他低吟,带有一种淡淡的忧伤。
“噎噎暝蛩啼草根”则将夜蛩的声音与草根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幽静而略显凄凉的意境。这里的“噎噎”不仅描绘了蛩声的微弱,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心声的压抑与不平。整体上,诗中所使用的意象都在渲染一种静谧而略显凄凉的情感。
接下来的“闲却荒庭归未得”表达了诗人对归属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无奈。荒庭的闲适与归去的渴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显出一种深沉的失落感。最后一句“一灯明灭照黄昏”则是全诗的高潮,灯光的明灭象征着诗人心中的希望与迷茫,黄昏的来临更是无情地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王安石在试院的孤独与思考,也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王安石在孤独环境中的思考与感受,表现出对归属感的渴望与人生无常的感慨。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的“萧萧疏雨”主要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
a. 丰收的秋天
b. 寂静的细雨
c. 热闹的春天
答案:b
“一灯明灭照黄昏”中的“明灭”象征了什么?
a. 生命的永恒
b. 诗人的希望与失落
c. 战争的胜利
答案:b
诗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喜悦与期待
b. 孤独与无奈
c. 愤怒与抗争
答案:b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王安石的《试院中》与李白的《月夜忆舍弟》在情感表达上有相似之处,均通过自然景物表达内心的孤独与思念。王安石偏重于对环境的细腻描绘,而李白则通过月亮传达对兄弟的思念,二者在意象上各有千秋,但情感基调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