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6:50: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6:50:41
偈七首
作者: 释法泉 〔宋代〕
时人欲识南禅路,
门前有个长松树。
脚下分明不较多,
无奈行人凭麽去。
莫凭去,急回顾,
楼台烟锁钟鸣处。
这首诗表达了对南禅之路的探索与思考。诗人提到,想要了解南禅的道路,门前有一棵长松树。然而,脚下的路似乎并不复杂,但无奈的是,行人却常常迷失方向。不要随意依赖这些外在的指引,应该急忙回头,去关注那些被烟雾笼罩、钟声回响的楼台。
作者介绍:释法泉,宋代著名禅僧,以其高深的禅理和诗才著称。他的诗作常常融入禅理,展现对人生和宇宙的思考。法泉的诗风简洁明快,重在表达内心的感悟。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宋代,是在当时禅宗盛行的背景下,反映了人们对禅理的探索与思考。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内心的感悟,引导读者关注自身的修行和内心的宁静。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南禅修行的内在意义,展现了诗人对修行过程的深刻思考。开篇提出“时人欲识南禅路”,引导读者进入主题,传达出对修行的渴望。接下来的描写中,通过“门前有个长松树”引入了一种静谧的自然景象,松树的长青象征着坚定不移的信念。
“脚下分明不较多”,诗人意在强调修行的道路并非复杂,而是简单明了,但“行人凭麽去”的反问则揭示了人们在修行过程中常常迷失的状态。这种矛盾的表现让人感受到修行的艰辛与困惑。
最后两句“莫凭去,急回顾,楼台烟锁钟鸣处”,在诗的结尾给予了指引,提示人们应当回头审视内心,关注那些被烟雾笼罩的楼台与钟声,这不仅是对外界的反思,更是对内心的呼唤。整体而言,这首诗用自然景物与修行状态的结合,展示了内心的探索与觉醒,赋予了人们一种深刻的哲理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核心思想在于探索与反思,强调内心修行的必要性。诗人在描绘自然之美的同时,提醒读者关注内心的真实感受,警示人们不要被外在的表象所迷惑。通过回顾与反思,才能找到真正的修行之道。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时人欲识南禅路”中的“南禅”指代什么?
诗中提到的“长松树”象征什么?
“楼台烟锁钟鸣处”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