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3:01: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3:01:57
戴时芳时可学子吴叔度文可载酒西坑劳苦
惊魂何事到西坑,岂是三生愿莫偿。
两寺鼓钟醒客梦,一村草木助吟香。
人情物变多时样,水色山光自古妆。
我本无何乡里住,仰天頫地两茫茫。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到达西坑后内心的迷惘与感慨。诗人惊讶于自己为何来到西坑,难道是为了三生三世的愿望而无法实现吗?两座寺庙的钟声唤醒了他沉睡的梦境,村庄里的草木则为他的吟咏增添了芳香。随着人情和事物的变化,世事多样,水色山光自古以来就如同妆饰一般绚丽。我本无根无源,四处漂泊,如今仰望天空、俯视大地,感到无比茫然。
作者介绍:陈著,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以清新自然、情感细腻为特色。其诗风常表现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诗人游历西坑时,可能是因为对人生的感慨和对自然的感悟而作,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和对美好自然的赞美。
这首诗通过描绘西坑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开篇以“惊魂何事到西坑”引入,展现了诗人对当前处境的困惑与不安。接着,通过“鼓钟”和“草木”描绘了西坑的宁静与美好,形成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
“人情物变多时样,水色山光自古妆”一句,揭示了诗人对世事变化的感叹,水色与山光的永恒与变幻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惆怅与对时间流逝的无奈。最后一句“我本无何乡里住,仰天頫地两茫茫”更是道尽了诗人漂泊无依的心境,仰望天空与大地之间的茫然,表达了对归属感缺失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的赞美,又渗透着对人生的哲理思考,是一首典型的宋代山水诗。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探讨了人对归属感的渴望、对世事变化的无奈,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表现出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西坑”是指什么?
“我本无何乡里住”的意思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水色山光”象征什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
以上内容希望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