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0:37: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0:37:17
和浙西李大夫伊川卜居
早入八元数,尝承三接恩。
飞鸣天上路,镇压海西门。
清望寰中许,高情物外存。
时来诚不让,归去每形言。
洛下思招隐,江干厌作藩。
按经修道具,依样买山村。
开凿随人化,幽阴为律暄。
远移难得树,立变旧荒园。
绝塞通潜径,平泉占上原。
烟霞遥在想,簿领益为繁。
丹禁虚东閤,苍生望北辕。
徒令双白鹤,五里自翩翻。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思考。诗人早年曾在八元数(即天干地支)中生活,承受过三次的恩惠(指科举的恩泽)。他渴望能飞上天的道路,镇守海西的门户。心中有高远的理想,情感超越世俗。时来运转时不妨自谦,归隐时常以言语相传。想在洛阳招来隐士,厌倦了江边的官职。按照经典修行道理,仿效他人去购买山村。开凿通道随人而化,幽静的阴影成为律动的温暖。移植远方的树木,立刻改变了旧时的荒园。绝境中通往隐秘的路径,清泉占据了高地。烟霞在远方萦绕,薄薄的云彩愈发繁盛。虚空的丹禁东边关闭,苍生仰望着北方的车辕。徒然让双白鹤在五里外翩翩起舞。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他在文学上成就斐然,尤其以诗歌闻名,代表作品有《秋词》、《陋室铭》等。其诗风清新、奔放,常表达个人的情感与对社会的思考。
此诗作于刘禹锡被贬至浙西期间,表现了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社会的思考。诗中流露出对世俗官职的厌倦和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反映了作者的心境和对人生的哲学思考。
在这首《和浙西李大夫伊川卜居》中,刘禹锡将个人的情感与对自然的向往结合在一起,展现出一种超脱的生活理想。诗的开头提到“早入八元数”,表明了他早年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接着,他回忆起曾经承受的恩惠,透出一丝感慨与无奈。诗中“飞鸣天上路”寓意着对自由生活的渴望,而“镇压海西门”则体现了他对责任与守护的理解。
随着诗意的推进,刘禹锡表达了对高远理想的追求,以及对物质生活的超越。在“洛下思招隐,江干厌作藩”的句子中,诗人透露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厌倦了官场的纷争与权力的束缚。他通过对经典的学习和对自然的向往,表现出一种心灵的自由与独立。
整首诗在意象上表现出丰富的层次感与情感变化,从对世俗的无奈到对隐居的向往,最后又回归到对自然的思考。刘禹锡用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哲理,展现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与思考,令人深思。
本诗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对仗和排比。例如“飞鸣天上路”生动形象地表达了理想与自由的追求;“清望寰中许,高情物外存”则通过对仗展现出诗人的理想与情感。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表达了对世俗的厌倦以及对自然与自由的渴望。通过对人生的思考,诗人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深刻的哲理思考。
刘禹锡希望通过哪种生活来超越世俗?
A. 官场生活
B. 隐居生活
C. 旅行生活
答案:B
诗中提到的“飞鸣天上路”象征着什么?
A. 自由与理想
B. 孤独与寂寞
C. 财富与权力
答案:A
“洛下思招隐”中,洛下指的是哪个地方?
A. 洛阳
B. 洛溪
C. 洛水
答案:A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诗及其内涵。如果您有其他问题或需要更深入的解析,请随时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