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4:33: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4:33:39
灵珠蟠泥沙,积水不能掩。
贤人畜美德,岂必自标检。
陈生世同财,百口共丰俭。
远居岭海间,天质非陶染。
邦人慕其行,门辨日衰减。
祥木并殊柯,童童植轩槛。
或欲揭其门,令人识仪范。
愚公私不然,外奖由内歉。
已能孝悌著,默致神灵感。
何必赐牛酒,然后明褒贬。
况兹诗咏末,琐琐事铅椠。
才薄不敢辞,适能为污点。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陈生)家世的美德和品行。诗中提到,灵珠虽藏于泥沙中,积水也无法掩盖它的光辉;贤者的美德并不需要刻意标榜。陈生家庭富裕,大家庭共同享受丰俭的生活;他们生活在偏远的山区,不受外界的污染。周围的人们都仰慕他的品德,家门口的荣光却逐渐减少。好树并肩生长,孩子们在门前种植花木,或许有人想要拜访,想要了解他的品德规范。愚公与此不同,表面的赞誉并不能掩盖内心的歉疚。他已经能够表现在孝悌之道上,自然就能感动神灵。何必非要用牛酒来奖赏,才能清楚地分辨褒贬。此时的诗句虽然琐细,却是在表达一种真实的情感;我才疏学浅,不敢推辞,唯恐成为污点。
作者介绍: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及诗人。他以《资治通鉴》闻名于世,主张以史为鉴,强调治国理政。
创作背景:这首诗意在赞美孝悌之道及品德的力量,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传统美德的重视。特别是在宋代,士大夫阶层更加强调家庭伦理和个人修养。
这首诗通过对陈生家世的描写,展现了良好的家教和品德如何影响个人及家族的声誉。诗的开头以“灵珠蟠泥沙”引入,强调即使在艰苦环境中,真正的美德如同珍珠般闪耀,难以被掩盖。接着,诗人用“贤人畜美德”表明,真正的贤者不需要借助外在的荣耀来证明自己,内在的修养才是最重要的。
诗中提到陈生的家庭,虽然远离繁华,却依旧保持着丰俭有道的生活方式,体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精神。随着诗意的推进,邦人对陈生的仰慕与日俱增,彰显出良好的家风对周围人的影响。
最后,司马光提到愚公,并以此反衬出陈生的真实与谦逊,强调不必通过物质奖励来获得他人的认可,而应关注内心的修养与道德的自觉。整首诗在清新脱俗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厚的哲理,传达出对传统美德的推崇,对家庭教育的重视,以及对个体修养的深刻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强调个人品德的重要性,尤其是孝悌之道,通过陈生的事迹,传达了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和对良好品德的赞美。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灵珠蟠泥沙”比喻什么?
陈生的家庭是如何描述的?
诗中提到的“愚公”主要强调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