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1:37: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37:09
横桥通废岛,华宇出荒榛。
风月逢知己,湖山得主人。
使君如独乐,众庶必深颦。
何以知家给,笙歌满水滨。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座通往废弃岛屿的桥,华丽的建筑在荒芜的野草中显得格外突出。诗人感慨与知心好友在这片风月下相聚,湖光山色也因有主人而显得生动。使君(指地方官员)若能享受独自的快乐,百姓自然会愁眉苦脸。我们如何能知道家中是否富足呢?只见水边笙歌声声,热闹非凡。
诗中提到的“风月”常用来描绘人与自然的和谐,表达诗人对美好友谊的珍视。这里的“知己”则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宋代的诗人往往在作品中反映社会现实,司马光作为一位历史学家和政治家,关注社会民生,诗中流露出对百姓疾苦的关心。
作者介绍: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以编纂《资治通鉴》而闻名,主张以史为鉴,强调道德和治国理政之道。他的诗歌多反映现实关怀,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重修众乐亭之际,借助这一场合,表达对友人相聚的珍惜,同时也流露出对社会现状的思考。诗中通过对比使君的乐趣与百姓的愁苦,引发对社会责任的深思。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开头两句描绘了桥与岛的景象,意象鲜明,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结合。接下来的“风月逢知己,湖山得主人”则是对人际关系的美好期许,表达了与知己相聚时的欢愉。在此基础上,诗人转而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关注,特别是使君的独乐与百姓的深颦形成鲜明对比。最后一句则是对富足与贫困的思考,通过笙歌声的热闹与家中富足的对比,引发了人们对社会责任与个人享乐的深思。全诗结构严谨,情感深邃,既有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也有对社会现状的反思,展现了司马光作为一位诗人的深厚人文关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描绘,以及对官民关系的反思,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关注和对人际关系的珍视,体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社会责任的深思。
诗中的“横桥”指的是什么?
“使君如独乐”的意思是?
诗中提到的“笙歌满水滨”象征着什么?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