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8 01:51: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8 01:51:41
复道收京邑,
兼闻杀犬戎。
衣冠却扈从,
车驾已还宫。
克复成如此,
安危在数公。
莫令回首地,
恸哭起悲风。
这首诗描写了京城重新收复的情景,听闻边疆发生了杀戮犬戎的消息。衣冠的士人们纷纷退回,车驾也已回到皇宫。这场胜利已经取得,安危全在于数位大臣的决策。不要让人们回头去看,悲伤的哭声便会随之而起,悲风阵阵。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并称,世称“诗圣”。他一生经历了安史之乱,目睹了战乱带来的苦难,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
《收京》创作于唐朝安史之乱后,国家经历了动荡与战乱,杜甫作为目击者感受到了京城恢复的喜悦与悲痛交织的复杂情感。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国家局势的深切关怀。
《收京》是杜甫在动荡岁月中刻画国家兴亡的作品,展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全诗开篇以“复道收京邑”引入,传达出京城恢复的消息,令人振奋,但随即提到边疆杀戮的惨烈,形成鲜明对比,令人心痛。诗中“衣冠却扈从”意在描绘士人的退避,反映出社会动荡带来的影响。
“克复成如此,安危在数公”一句,表现出对于国家安危的忧虑,强调大臣的决策对国家命运的重大影响。而最后两句“莫令回首地,恸哭起悲风”则是对未来的警示,提醒人们不要沉迷于过去的悲痛,表达了对未来的担忧和对历史的反思。
整首诗结构紧凑,情感真挚,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体现了杜甫深厚的诗歌功底和对国家、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表达了对安史之乱后国家重建的希望与忧虑。杜甫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反思,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盼。
诗中提到的“犬戎”指的是哪个民族?
“衣冠却扈从”中的“衣冠”象征着什么?
诗最后两句中“恸哭起悲风”表达了什么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