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4:22: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4:22:16
烈士恶多门,小人自同调。
名利苟可取,杀身傍权要。
何当官曹清,尔辈堪一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社会中小人和权臣的愤慨与无奈。烈士们在这个多邪门歪道的社会中显得孤立无援,而小人们则趋炎附势,迎合权贵。即使名利可以获得,往往也要以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来讨好那些有权势的人。诗人希望有朝一日能见到清明的官场,这些小人就会显得可笑。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的诗歌关注社会的苦难,表现了对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怀。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亲历战乱,作品多反映现实疾苦,具有很强的历史价值和人文关怀。
此诗创作于杜甫晚年,正值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的时期,诗人亲眼目睹国家的动荡与民众的苦难,因而对社会的不公和权力的黑暗感到愤慨。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小人的鄙夷和对清明政治的渴望。
《三韵三篇 其三》反映了杜甫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深刻洞察和强烈批判。全诗语言简练而意味深长,开篇便以“烈士”与“小人”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在一个充满邪恶和阴险的社会中,真正有志之士的无奈与孤独。杜甫对“名利”的深刻反思,显示出他对人情世故的透彻理解,认为在权力的游戏中,许多人往往要以生命为代价来迎合权贵,这种无奈令人心痛。
诗的最后两句更是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与期待,渴望一个清明的官场,届时这些小人将会显得可笑而无足轻重。这种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与现实的强烈对比,既体现了杜甫的悲观情怀,也反映了他对社会正义的执着追求。整首诗在深刻的思考中蕴含着对时局的批判与对理想的追求,具有很强的思想深度和艺术魅力。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为对社会丑恶的揭露与对理想社会的渴望,表现了诗人对名利与权力关系的深刻反思,强调了个体在权力游戏中的无奈与挣扎。
杜甫在诗中将“烈士”和“小人”作何对比?
诗中提到“名利”时,诗人持什么态度?
“何当官曹清”表达了什么样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