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0:32: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0:32:35
白水山佛迹岩(罗浮之东麓也,在惠州东北二)
何人守蓬莱,夜半失左股。
浮山若鹏蹲,忽展垂天羽。
根株互连络,崖峤争吞吐。
神工自炉鞲,融液相缀补。
至今余隙罅,流出千斛乳。
方其欲合时,天匠麾月斧。
帝觞分余沥,山骨醉后土。
峰峦尚开阖,涧谷犹呼舞。
海风吹未凝,古佛来布武。
当时汪罔氏,投足不尽拇。
青莲虽不见,千古落花雨。
双溪汇九折,万马腾一鼓。
奔雷溅玉雪,潭洞开水府。
潜鳞有饥蛟,掉尾取渴虎。
我来方醉后,濯足聊戏侮。
回风卷飞雹,掠面过强弩。
山灵莫恶剧,微命安足赌。
此山吾欲老,慎勿厌求取。
溪流变春酒,与我相宾主。
当连青竹竿,下灌黄精圃。
这首诗描绘了白水山上的自然景象和诗人对山水的热爱。诗人问道:“谁在守护蓬莱仙境?午夜时分却失去了方向。”浮山仿佛像大鹏鸟一样蹲伏,忽然展开翅膀,直冲云霄。山根和树木纠缠在一起,悬崖和山峰争相向外吐纳。大自然的神工巧匠,像是用炉火锻造出来的一样,融化的液体在这里相互缠绕和修补。至今山间的缝隙中,流出千斛的乳白色液体。每当需要合时,天工的匠人挥动着月亮的斧头,像是在酿造美酒。山的骨骼醉了,浑然与大地相交。山峰依然在开合,山涧仍在欢快地舞动。海风轻轻吹拂,仿佛古代的佛祖在这里施展神通。当年汪罔氏的足迹,至今仍不尽其数。虽然看不到青莲,却有千古的花雨飘落。双溪交汇,曲折如九折,万马奔腾般急促。雷声轰鸣,像溅落的玉雪,潭洞如同水的府邸。水中潜藏着饥饿的蛟龙,摇尾取水的猛虎。我来这里正是醉后,洗足戏水,逗弄一下。回风卷起飞来的冰雹,掠过我脸庞如同强弩。山灵不会因剧烈的风浪而厌恶,微薄的生命又算得了什么?我愿意在此山老去,但请不要对我有所求取。溪流变成春酒,邀我共饮。就像青竹竿可以连根下去,灌溉黄精的园圃。
苏轼(1036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兼具豪放与细腻,广泛涉及政治、生活、自然等多个方面。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这首诗创作于苏轼晚年,他在白水山游历时,感受到自然的壮丽与生命的哲理。诗中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及对人生的思考,反映出他追求自由、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
《白水山佛迹岩》是一首充满哲理和自然美的诗。诗人在白水山游历时,感受到自然的神奇与伟大,借此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与思考。全诗气势磅礴,意象丰富,融合了山水的壮丽与人生的哲理。
开篇以“何人守蓬莱”引入,既表明了诗人对理想境地的向往,也隐喻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接着,诗人通过“浮山若鹏蹲,忽展垂天羽”等句子,形象地描绘出山的雄伟和气势,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神工自炉鞲”则揭示了大自然的奇妙,仿佛一切都是由神秘的力量所创造。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非常讲究,既有自然风光的描绘,也有对历史人物的追忆,表现出诗人对时间的思考与对生命的眷恋。尤其是“我来方醉后,濯足聊戏侮”,透露出诗人对生活的轻松态度,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最后,诗人表达了愿意在此山老去的想法,展现出一种宁静与淡泊。这种对自然的崇敬和对生活的思考,使得《白水山佛迹岩》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的诗,更是一首蕴含深刻人生哲理的作品。
这首诗通过描绘白水山的自然美景,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命的深刻思考。诗人希望与自然和谐共存,享受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蓬莱”象征什么?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浮山若__蹲,忽展__羽”中的空格应填入的词是和。
判断题:诗中“我来方醉后,濯足聊戏侮”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轻松态度。对或错?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自然美景,表现出对山水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但风格较为沉静和内敛,而苏轼的《白水山佛迹岩》则更为豪放,气势磅礴,体现出更为奔放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