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7:16: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7:16:27
残花
作者: 韩偓 〔唐代〕
馀霞残雪几多在,
蔫香冶态犹无穷。
黄昏月下惆怅白,
清明雨后寥梢红。
树底草齐千片净,
墙头风急数枝空。
西园此日伤心处,
一曲高歌水向东。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残花凋零的景象。余晖与残雪交织,似乎还有些许的芬芳和娇媚之态。黄昏时分,月光照耀下,心中感到惆怅,白色的花瓣更显得孤独;而清明时节的细雨过后,枝头的红花显得稀疏而单薄。树下的草丛整齐而干净,墙头的风声急促,几枝空荡荡的花朵在摇摆。今天在西园这伤感的地方,只有一曲高歌随水流向东去。
作者介绍:韩偓,字少沧,号云溪,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51年,卒于公元约923年。他的诗风以清新、婉约著称,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及人事的感悟。
创作背景:此诗可能创作于一个春末夏初的黄昏,诗人借花的残败抒发对时光流逝、生命无常的感慨,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思。
《残花》是一首充满离愁别绪的诗,诗人在描写花的凋零时,投射出内心深处的惆怅与孤独。开头几句通过“馀霞”和“残雪”的对比,生动展现了自然景色的转变,暗示着花的生命即将结束。接着,诗人通过“黄昏月下惆怅白”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柔和而忧伤的氛围,突显出残花的孤独感。清明雨后的“寥梢红”,则更加强调了生命的脆弱与短暂。
全诗的情感在最后一联中达到了高潮,作者在“西园此日伤心处”的感叹中,流露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无奈。流动的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带走了美好与青春,也暗示着对生命无常的思考。诗中运用的自然景物与内心情感的结合,使得整首诗具有了深刻的哲理性与丰富的情感层次,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残花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感悟,同时也流露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无奈。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黄昏”象征什么?
“寥梢红”中的“寥”是什么意思?
诗中主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