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2:07: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2:07:57
茂材异等竟无闻,教耨明耕却有人。
能旱能风须记取,汉家元气太宗仁。
这一代的人才各有不同,但许多优秀的才华却没有被人重视;在耕作和农事上懂得明理的人却得到了应有的重视。能在干旱和风灾中生存的,都应该铭记于心,因为汉朝的元气和太宗的仁德是不能忽视的。
陈普,宋代诗人,生平资料较少,但他在诗歌上有其独特的风格,常以历史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反映了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思考。
这首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国家重视农业、发展经济的时期,诗人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咏叹,表达对人才和治国理政的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比不同的人才和对农业的重视,引发对历史的深思。诗人用“茂材异等竟无闻”开篇,直指社会对优秀人才的忽视,反映了历史的无常与不公。接着提到“教耨明耕却有人”,则表明在实际生活中,懂得耕作的人却能获得应有的地位和重视,表达了对实用人才的肯定。
后两句“能旱能风须记取,汉家元气太宗仁”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强调在逆境中生存的能力是值得铭记的,而汉朝的兴起与发展,正是由于有像太宗这样的仁德之君。
诗中蕴含的历史感和对人才的思考,使整个作品不仅有诗意,还具有深厚的哲理。诗人通过对历史的追溯,引导读者反思当下社会对人才的态度以及真正的价值所在。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反映历史对人才的重视与忽视,以及在逆境中生存的重要性,最终指向仁德治国的价值。
“茂材异等竟无闻”中的“茂材”指的是什么?
“能旱能风须记取”中的“旱风”象征什么?
诗中提到的“汉家元气”指的是?
对比陈普的《咏史上·张汤公孙弘》与杜甫的《春望》,两者都以历史为背景,反映对社会和政治的深刻思考,但情感基调和历史观有所不同,陈普更侧重于对人才和农业的关注,而杜甫则更多地表现对国破家亡的哀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