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咏史下·颜杲卿

《咏史下·颜杲卿》

时间: 2025-05-07 22:30:24

诗句

骊宫歌笑入青云,曾识常山有战尘。

忠骨已澌余发在,因人得见梦中身。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22:30:24

咏史下·颜杲卿

作者: 陈普 〔宋代〕

原文展示: 骊宫歌笑入青云,曾识常山有战尘。忠骨已澌余发在,因人得见梦中身。


白话文翻译: 在骊宫中歌唱的乐声中,仿佛能飞入青天,曾经目睹常山的战场尘土。忠诚的骨骼已经消逝,唯有头发还留存,因而让我在梦中见到你的身影。


注释:

  • 骊宫: 指的是骊山上的骊宫,传说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场所。
  • 常山: 古代战争名地,常山是指战斗的地方。
  • 忠骨已澌: 忠骨已经腐烂,形容忠臣的忠诚与死去的悲哀。
  • 余发在: 剩下的头发,隐喻过往的记忆与形象。
  • 梦中身: 在梦中见到的身影,代表对故人的怀念。

典故解析:

  • 骊宫歌: 指唐代的《骊宫歌》,常用于表达对历史人物的缅怀。
  • 常山有战尘: 提到历史上著名的常山战役,暗示忠臣的悲壮。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普,字元济,号天雨,宋代诗人,以咏史诗著称,诗风清新自然,常抒发对历史人物的感慨和对社会时事的关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宋代,正值国家动荡、士人忧国忧民之时,诗人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追思,寄托了对国家和社会的深切关怀。


诗歌鉴赏: 此诗以简练的语言与深刻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与追思。开篇提及“骊宫歌”,便引发读者对历史爱情故事的联想,歌声与青云相结合,给人一种飞扬与超脱的感觉。接下来的“曾识常山有战尘”,则从个人情感转向历史,强调了对战乱的见证,表现出士人的忠诚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怀。

“忠骨已澌余发在”一句,表现了忠臣的忠贞已逝,唯有头发残留,象征着对忠诚的追忆与惋惜,显示出诗人对历史的深思。“因人得见梦中身”则在梦中重现已故忠臣的形象,表现了对故人的怀念与敬仰之情。整首诗将历史与个人情感紧密结合,展现了诗人的文人情怀与对社会历史的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骊宫歌笑入青云: 描绘出乐声悠扬,仿佛飞向天空,传达了一种轻松而又缅怀的情绪。
    • 曾识常山有战尘: 诗人曾经历过战乱,强调对历史的深刻体验。
    • 忠骨已澌余发在: 忠诚已逝,唯有头发残留,反映出对过往的追忆。
    • 因人得见梦中身: 在梦中重见故人,表达了对忠臣的怀念。
  • 修辞手法:

    • 对仗: 诗中前后句对仗工整,增强了音乐感。
    • 象征: 头发象征着记忆与追忆,忠骨则象征忠诚与历史。
  •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追忆与对忠诚精神的钦佩,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意象分析:

  • 骊宫: 表达爱情与历史的交织。
  • 常山: 象征战争与忠诚。
  • 忠骨: 表达对忠贞的追忆。
  • 梦中身: 体现对故人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骊宫歌”指的是什么? A. 传统乐曲
    B. 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
    C. 常山战役
    D. 以上都不是

  2. 诗中提到“忠骨已澌”,是指什么? A. 忠臣已去世
    B. 忠臣依旧活着
    C. 忠臣的后代
    D. 忠臣的事迹

答案:

  1. B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 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动荡的忧虑与悲伤,但更多地侧重于现实生活的感受。
  • 李白的《夜泊牛津》: 虽然同样有历史感,但更侧重于个人的情感与自然的结合。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文网》
  • 《诗词鉴赏与评析》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踏莎行 踏莎行 请宴 踏莎行 踏莎行 其六 咏镜 踏莎行 夜宿西泠坚匏别墅 踏莎行 踏莎行 丙子仲春,与者兰谒梅花岭史阁部祠 踏莎行 金钱卜欢 踏莎行 其一 夜归 踏莎行 辛未七夕寄环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句吴 雨僝云僽 气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群口 蛇行鼠步 儿字旁的字 瓜字旁的字 占板 乐利主义 履足差肩 担雪填井 草字头的字 砸锅卖铁 自劝 靑字旁的字 争结尾的成语 肀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