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5:31: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31:00
幽行已办百枝扶,况有溪山近故庐。
水碧山光都几许,道人著眼恰无余。
我已经在幽静的山道上游历,扶着百枝绿树而行,
更有溪水和青山,就在我熟悉的旧居旁边。
水的碧绿和山的光辉,究竟有多少呢?
而我这位修行人,眼前的景象却似乎没有什么余地了。
本诗并未直接引用特定典故,但其内容反映了道教文化中的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尤其在山水诗中常见类似的主题。
刘子翚,宋代诗人,字德纯,号白石,生于北宋,后期活动于南宋。刘子翚的诗风清新,擅长描写山水,重视自然景物的细腻刻画,常与道教思想相结合。
本诗创作于作者游历故地时,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感慨以及对修行生活的思考。诗中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怀,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詹君则赋光壁堂诗拉余同作》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和对修行生活的思索。诗的开头通过“幽行已办百枝扶”,描绘出一幅静谧的山林图景,传达出一种宁静的氛围,仿佛读者也能感受到那份幽静与安详。接着,诗人提到“溪山近故庐”,说明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旧居的回忆与眼前的美景形成鲜明对比,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第三句“水碧山光都几许”,通过对水色和山光的描写,引导读者思考自然之美的量度,似乎在问,自然的美好究竟有多少,而此时的诗人已然沉浸在其中,无法自拔。最后一句“道人著眼恰无余”,则是对自我状态的反思,修行人虽然亲近自然,但在这份美好中却感到一种缺乏和无余,展现了追求与达成之间的矛盾。
整首诗在细腻的自然描写中融入了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态度的沉思,具有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思考,反映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同时也揭示了修行人与自然美之间的内心矛盾。
诗中“幽行”指的是什么?
作者用什么来描述溪水和山的景色?
诗中提到的“道人”指的是谁?
可以将刘子翚的这首诗与王维的《山居秋暝》进行对比,两者都描写自然景色,但刘子翚更显哲思,而王维则更侧重于感官体验与情感的抒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