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9:42: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9:42:19
沁园春 重阳前五日
作者: 潘榕 〔清代〕
秋是愁媒,雨雨风风,无端感伤。
觉香魂艳梦,昨宵苦短,冷吟闲醉,此计差长。
人寂如僧,斋空若寺,门掩闲庭落叶黄。
萧条况,怪我疏酬应,世尽炎凉。
那堪又近重阳。尽岁岁他乡作故乡。
把半生事业,都归泡影,卅年尘土,轻换流光。
闷损情怀,惊传烽火,容易催添鬓满霜。
休提起,说禅心侠骨,剑胆诗肠。
秋天是忧愁的媒介,细雨和风不断,令人无端感到伤感。
在香气缭绕的梦中醒来,昨夜的时间过得实在太短,
冷吟着诗句,醉意朦胧,这种情绪让我觉得不够长久。
人寂寞得像僧人,斋房空荡如寺庙,
门前的庭院落叶纷飞,显得格外凋零。
这种萧条的情景,让我怨恨自己应酬疏忽,
世间的冷暖尽在这时显露。
又到了重阳佳节,年年岁岁在他乡过得像故乡一样。
将我半生的事业,都化作泡影,三十年的尘土,
轻易地换来了流逝的光阴。
闷闷不乐的情怀,惊闻烽火传来的消息,
更容易让我的鬓发添上白霜。
别再提起,谈论那禅心侠骨,剑胆诗肠。
潘榕,清代诗人,生于士大夫家庭,才华横溢,擅长诗词,风格清新而富有哲理。其作品多关注人生感悟,情感细腻,常表达个人的内心世界与对社会的思考。
本诗创作于重阳节前几日,时值秋季,诗人感受到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通过描绘秋天的孤寂与忧伤,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经历的感慨。
《沁园春 重阳前五日》以秋天作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忧愁。开篇通过“秋是愁媒”直接将情感引入主题,雨风交加的景象映射出诗人的心情,透过“昨宵苦短”的叹息,体现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惋惜。诗人将自己与僧人相提并论,显示出内心的孤寂与对世事的冷眼旁观。
重阳节象征着团圆与思念,诗人却在此佳节临近时感受到更深的孤独与他乡之痛,表明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道路的反思。诗中涉及“半生事业都归泡影”的感慨,体现了对过往的无奈与对未来的茫然,反映了一种对人生无常的哲学思考。
结尾部分的“休提起”则是对内心情感的一种自我解嘲,既展示了诗人对侠骨柔情的向往,也透露出对自身处境的深沉感叹。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通过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的交融,形成了浓厚的秋日氛围和深邃的哲思。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人生无常、孤独和思乡情的深刻反思,表现出诗人对时间流逝、事业泡影的无奈与感慨,体现出一种对侠义精神的追求与对深厚情感的渴望。
诗中“秋是愁媒”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
“把半生事业,都归泡影”中“泡影”比喻什么?
诗中提到的“重阳”象征着什么?
通过对比,可以看到不同诗人在同一主题下的独特表达与情感深度。潘榕的诗更着重于个体内心的纠结与思索,而杜甫和王维则更多地反映了社会情感与人际关系的牵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