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1:56: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1:56:50
忍死留别献盐铁裴相公二十叔
作者: 杜牧 〔唐代〕
贤相辅明主,苍生寿域开。
青春辞白日,幽壤作黄埃。
岂是无多士,偏蒙不弃才。
孤坟三尺土,谁可为培栽。
贤良的宰相辅佐明君,百姓的生命得以延续。
年轻人告别白昼,幽暗的坟墓变成黄土。
岂是没有人才,只是未被重用。
孤独的坟墓上三尺土,有谁来为其培植?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本诗提到的“贤相”和“明主”指的是古代贤明的政治家和明君,强调了政治理想和人才的重要性。
作者介绍: 杜牧,字牧之,号樽净,晚唐著名诗人。他在诗歌、散文和评论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以其豪放和细腻的风格著称。杜牧的作品多关注政治和人事,常流露出对社会的思考和对人才的渴望。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杜牧担任官职期间,正值社会动荡与战乱频繁的时代,诗中表达了对贤士和政治理想的向往,以及对人才被埋没的惋惜之情。
这首诗在结构上采用了四句的形式,运用对仗和排比的手法,展现了诗人对人才的重视和对时局的忧虑。开头两句“贤相辅明主,苍生寿域开”描绘出理想政治的美好图景,贤良的宰相辅佐明智的君主,能够让百姓的生命得以延续,展现出政治的正义和和谐。接下来的“青春辞白日,幽壤作黄埃”则转为对死亡的思考,青春的消逝与生命的终结,意味着许多人才未被重用,最终归于土壤。
诗的最后两句“岂是无多士,偏蒙不弃才。孤坟三尺土,谁可为培栽”点明了作者的情感核心。杜牧在此质问,难道真的是没有人才吗?其实是因为没有人重视他们的才华。孤独的坟墓上,谁来为这些无辜的英才培养和栽培?整首诗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人才的渴望和对社会责任的思考,体现了杜牧作为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人才的关切,表达了对政治理想的追求,以及对社会的深切忧虑。诗人希望通过贤良的宰相和明智的君主来拯救苍生,反映出对国家和社会未来的期望。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贤相”主要指什么?
A. 恶劣的统治者
B. 贤良的宰相
C. 普通百姓
D. 武将
“青春辞白日”中的“青春”指的是什么?
A. 年轻的生命
B. 日光
C. 书籍
D. 诗歌
诗中反映了杜牧对人才的看法是?
A. 人才多但无用
B. 有人才但未被重用
C. 人才不重要
D. 所有人才都能施展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对比杜牧的这首诗与李白的《将进酒》,两者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但杜牧更侧重于对人才的关注和政治的理想,而李白则表现出一种豪放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由的追求。两者的风格各有千秋,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