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23:12: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23:12:45
归来誓墓学羲之,政坐机张触处危。久已光芒韬世阙,更能文采眩长离。奏书方朔三千牍,饮酒渊明二十诗。索米长安饥欲死,何如终保傲霜枝。
我回到故乡,立誓要学习王羲之的书法,坐在政坛上的我却发现身处危险之境。早已在世俗中隐匿了光芒,更能用文采来迷惑他人。写给方朔的奏书多达三千篇,与渊明共饮的诗作有二十首。如今在长安求米,饥饿得快要死去,不如保留那高洁的霜枝。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方回(生卒年不详),字君达,号雪溪,南宋时期的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方回回乡之际,心中惦念着书法和文学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他在官场的困惑与生活的艰辛。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矛盾。开头提到王羲之,显示出诗人对书法的崇敬与向往,但随即转入对政治环境的反思,揭示了身处官场的窘迫与危险。诗中多次使用对比,例如“光芒韬世阙”与“文采眩长离”,暗示了内心的挣扎与矛盾。
方回在沉重的现实与理想之间徘徊,虽然身居高位,却感到深深的无奈与孤独。他用“奏书方朔三千牍”来表现自己的无力和对文人的向往,而“饮酒渊明二十诗”则反映了他对陶渊明那种清逸高洁的生活方式的追慕。
最后两句用“索米长安饥欲死”表达了生活的困苦,却又以“何如终保傲霜枝”来表明他宁愿保持高洁的志向,也不愿屈服于世俗的压力。整首诗情感深邃,既有对理想的渴望,也有对现实的无奈,展现了诗人高尚的情操和不屈的精神。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无奈,体现了作者高尚的志向与内心的挣扎。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这首诗的作者是?
诗中提到的“羲之”是指?
“索米”在诗中表达了什么含义?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