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10:01: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0:01:32
和武相公中秋锦楼玩月(得前字、秋字二篇)
作者: 崔备
清景同千里,寒光尽一年。
竟天多雁过,通夕少人眠。
照别江楼上,添愁野帐前。
隋侯恩未报,犹有夜珠圆。
四时皆有月,一夜独当秋。
照耀初含露,裴回正满楼。
遥连雪山净,迥入锦江流。
愿以清光末,年年许从游。
这首诗描绘了中秋夜的美丽景象。清澈的月光照耀着千里大地,寒冷的光辉伴随着一年四季的流逝。天上大雁纷纷飞过,夜里的人却很少能入眠。月光照耀着江边的楼阁,增添了我的愁绪,尤其是在野外的帐篷前。隋侯的恩德尚未报答,依旧有圆圆的明月相伴。四季都有月亮,唯独这一夜的月亮最显得出众。月光初露,水珠闪烁,正好映照在满楼之中。远处的雪山如洗,清澈的江水蜿蜒流过。希望这清亮的月光能每年都与我相伴,让我们一起游玩。
崔备,唐代诗人,生平资料较少,但他以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擅长描绘自然景色与抒发个人情感。
这首诗创作于中秋节,诗人可能是在与友人相聚的情境下,借助月光抒发对过往的回忆与对未来的期望,表达了对明月的向往以及对友情的珍视。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中秋夜的清幽与美丽。开头两句“清景同千里,寒光尽一年”直接点出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清澈的月光似乎把时间拉长,令人陶醉。接下来的“竟天多雁过,通夕少人眠”,则通过大雁飞过的意象,表达了孤独的情绪,似乎在暗示诗人内心的忧愁。
诗中“照别江楼上,添愁野帐前”展示了诗人对环境的敏感,月光不仅照亮了江楼,也照在了自己的帐篷前,愁绪因此而加重。“隋侯恩未报,犹有夜珠圆”,这句将个人的情感与历史结合,表明诗人对过往恩情的惦念,月亮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最后几句“愿以清光末,年年许从游”,表达了诗人对明月的依恋,渴望未来能与明月常伴。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美景的歌颂,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整首诗围绕中秋的月亮展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对过往恩情的追忆以及对未来的美好向往,情感真挚而悠远。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歌的情感基调,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感悟。
诗中提到的“寒光”指的是什么?
A. 温暖的阳光
B. 寒冷的月光
C. 炙热的火光
“隋侯恩未报”的意思是?
A. 对隋侯的恩情已报答
B. 仍在思念未能报答的恩情
C. 隋侯已不再受重视
诗中提到的“夜珠圆”,夜珠指的是什么?
A. 明亮的星星
B. 圆满的月亮
C. 美丽的风景
李白的《静夜思》与崔备的这首诗都以月为主题,前者多了对乡愁的直接表达,而崔备则更加侧重于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的结合。两者都展现了中秋的特殊意境,体现了中国古代诗人对月亮的深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