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22:01: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22:01:34
江楼望归(时避难在越中)
满眼云水色,月明楼上人。
旅愁春入越,乡梦夜归秦。
道路通荒服,田园隔虏尘。
悠悠沧海畔,十载避黄巾。
我眼前尽是云水的景色,月光照耀着楼上的人。
旅途的愁苦在春天里涌入越地,乡愁的梦在夜晚回归秦地。
通往故乡的道路被荒芜的衣物遮挡,田园却被敌人的尘埃隔断。
在辽阔的海畔,已经避难十年于黄巾之乱。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深刻的社会关怀而著称。白居易的诗作在内容上关注民生,风格上则有清新自然的特点。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白居易避难期间,背景是唐朝末年黄巾起义的乱世,诗人身在异乡,思乡之情愈发浓厚。诗中表现了对故乡的无限思念,以及对战乱的无奈与忧愁。
《江楼望归》是一首抒情诗,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战乱的感慨。诗的开头描绘了满眼的云水色,给人一种宁静而又遥远的感觉,似乎在描绘一个美丽的自然景象,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深沉的旅愁。白居易通过“月明楼上人”的描写,突出一种孤独的感受,这种孤独感在夜晚的月光下显得尤为强烈。
诗中提到“乡梦夜归秦”,这句话直接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虽然身在越地,但心中始终挂念着秦地的家乡。接下来的“道路通荒服”和“田园隔虏尘”,则是对现实的无奈描绘,战乱使得道路荒凉,田园被尘埃覆盖,展现了动乱带来的破坏与无情。
最后两句“悠悠沧海畔,十载避黄巾”更是将诗的情感推向高潮,十年的避难生活让白居易深感无奈与悲凉,沧海的辽阔与时间的漫长,映衬出他对未来的迷茫与不安。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深刻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与对乱世的愤懑,反映了历史变迁给人的伤痛与无奈。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自然与人类命运的对比,表现了在动乱时期人们的孤独与无助,深刻揭示了战争带来的苦痛与思乡之情,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对现实的不满。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乡梦夜归秦”中的“秦”指的是哪个地区?
A. 现在的西安
B. 现在的南京
C. 现在的杭州
D. 现在的北京
白居易在诗中描述的主要情感是?
A. 喜悦
B. 愤怒
C. 思乡与忧愁
D. 平静
“悠悠沧海畔”的“沧海”在诗中象征什么?
A. 财富
B. 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C. 美好的回忆
D. 家乡的宁静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