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南池杂咏五首。虚舟

《南池杂咏五首。虚舟》

时间: 2025-04-27 01:12:34

诗句

虚舟动又静,忽似去逢时。

触物知无迕,为梁幸见遗。

因风到此岸,非有济川期。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1:12:34

原文展示

虚舟动又静,忽似去逢时。
触物知无迕,为梁幸见遗。
因风到此岸,非有济川期。

白话文翻译

这只空舟时而摇动,时而静止,仿佛在等待合适的时机。
它触碰到水中的物体,知道不会有阻碍,仿佛是梁上的遗物。
因为风把我送到了这岸边,并不是为了达到过河的目的。

注释

  • 虚舟:空舟,象征着一种无所依托的状态。
  • 动又静:舟在水面上漂浮,有时晃动,有时稳静。
  • 逢时:遇到合适的时机。
  • 触物知无迕:触碰水中的物体,知道不会有阻碍。
  • 为梁幸见遗:比喻这只舟的位置是幸运的,像是梁上的遗物。
  • 因风到此岸:因风的缘故,使舟漂到了这岸边。
  • 非有济川期:并不是为了渡河而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皎然,唐代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代表着当时的诗歌风格。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物,反映个人的情感和哲思,以清新、灵动的风格著称。

创作背景

此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皎然的个人经历有关,诗中表现出一种对于时光、机缘的思考,可能是他在某次旅途中,见到空舟而引发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一只空舟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与机缘的思考。舟在水中时而摇动、时而静止,象征着人生的无常与不可预测。诗人用“忽似去逢时”来表达对时机的渴望,似乎在感叹人生不易,机缘难得。接下来的“触物知无迕”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感受,舟虽空,却在水中自有其道,似乎在揭示一种超然的态度。最后,因风而至的岸边,表明人生的旅途充满变数,最终的归宿并非始终如一的目的。

整体而言,诗中表现出一种淡然的哲学思考,既有对现实的观察,也有自我情感的沉淀,体现出唐诗中常见的自然与人心的和谐。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虚舟动又静:描绘了空舟在水中的状态,暗示人生的变化。
  • 忽似去逢时:带有一种期待感,象征着对机会的渴望。
  • 触物知无迕:强调舟与水的和谐关系,象征着心灵的宁静。
  • 为梁幸见遗:传达出一种幸运和无奈的结合,暗示命运的不可控。
  • 因风到此岸:风的作用象征着外界的力量对人生的影响。
  • 非有济川期:表明此行并非为了必定的目的,强调一种随缘的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舟比作人生,表现出一种哲理思考。
  • 拟人:赋予舟以动静的特性,增强了描写的生动性。
  • 对仗:整首诗句式工整,形成了优美的韵律。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反映一种哲学思考,表达诗人对时光流逝、机缘难得的感悟,强调随缘和淡然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虚舟:象征着空灵与无依,反映内心的孤独。
  • :象征外界环境对人生的影响和改变。
  • :隐喻人生的归宿和目的。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虚舟动又静”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人生的无常
    • B. 舟的美丽
    • C. 水的清澈
  2. “触物知无迕”中“无迕”的意思是?

    • A. 没有障碍
    • B. 有阻碍
    • C. 不知道
  3.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 A. 对时光的怀念
    • B. 随缘的生活态度
    • C. 追求财富

答案

  1. A. 人生的无常
  2. A. 没有障碍
  3. B. 随缘的生活态度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山中答问》 王维

诗词对比

  • 王维《山中答问》:同样描绘自然与人生的关系,表达出一种超然的心态,体现出唐代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哲理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选读》

相关搜索

相关查询

青玉案 青玉案 有怀 青玉案(西湖路) 青玉案 寄刘仲泽 青玉案二首 其二 青玉案二首 其一 青玉案(守岁) 青玉案(春暮) 青玉案 彦成以他故去,作此怀之 读画齐本玉 青玉案 清明归途,用东坡韵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灰飞烟灭 韋字旁的字 笏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囮头 十字旁的字 包含蚕的词语有哪些 高情厚爱 皿字底的字 怒形于色 公正廉洁 胁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模样 鸡宗 行云流水 馬字旁的字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入字旁的字 来嗣 感切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