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绛都春

《绛都春》

时间: 2025-05-04 01:56:48

诗句

京华逸史。

判妍丑笔端,阳秋皮里。

北里教坊,旧志荒芜都难比。

余霞况更无边丽。

抵多少、西昆诗体。

倘千年后,流连菊部,耐人寻味。

渐渍。

香痕点点,叹容易泯没,细追前事。

磈礧借浇,诉尽才人牢愁意。

三年不灭怀中字。

论风格、应无余子。

后人如解怜才,料应悟此。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56:48

原文展示:

京华逸史。判妍丑笔端,阳秋皮里。北里教坊,旧志荒芜都难比。余霞况更无边丽。抵多少西昆诗体。倘千年后,流连菊部,耐人寻味。渐渍。香痕点点,叹容易泯没,细追前事。磈礧借浇,诉尽才人牢愁意。三年不灭怀中字。论风格应无余子。后人如解怜才,料应悟此。

白话文翻译:

《京华逸史》是关于京城的往事,作者以笔端判断世间的美丑。阳光照耀下的秋天,皮肤似乎都显得更加生动。北里教坊的旧志已经荒芜,难以与之相比。余霞更显得无边无际的美丽,是多少西昆诗人所无法比拟的。假如千年后的人们,流连于菊花的雅趣,一定会品味到其中的韵味。渐渐地,香气留下点点痕迹,感叹这些容易被遗忘的事物,追溯往事的点滴。仿佛在借助磕磕绊绊的回忆,诉说那些才子们的愁苦情意。三年间怀念的字句仍旧未曾消逝。论其风格,应该没有其他的余子存在。如果后人能懂得怜惜才华,必然能够领悟到这些道理。

注释:

  • 逸史:指的是不被广泛传颂的历史或故事。
  • 妍丑:美与丑的判断。
  • 北里教坊:指的是当时京城的一个地方,象征着文化的衰落。
  • 西昆:指的是西昆山的诗体,常与早期诗人相关联。
  • 菊部:指的是与菊花有关的文化及诗歌。
  • 香痕:指的是香气留下的痕迹,象征着记忆与往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葆光,清代诗人,生活于京城,深受当时文化氛围的影响。他的诗歌多以个人情感和对往事的回忆为主,风格独特,常有感伤和怀旧之情。

创作背景:

《绛都春》写于清代,正值文人对过去文化的回忆与思索。作者通过对京华往事的追忆,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怀念与对文化衰退的惋惜。

诗歌鉴赏:

《绛都春》是一首充满怀旧情绪的诗歌,作者通过对京城历史的追溯,感叹当下的荒芜与昔日的繁华。诗中提到“判妍丑笔端”,展现了作者对美丑的主观判断,显示出他对艺术和文化的深刻理解。接下来的“余霞况更无边丽”,则暗示了即使在衰败的背景中,仍然存在着令人欣赏的景象。这种对比不仅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也引发了对美的深思。

诗的最后几句“后人如解怜才,料应悟此”更是点明了主题:对后人寄予希望,希望他们能够理解和珍惜那些才华与文化的积淀。这首诗在结构上层层递进,情感上从怀旧转向对未来的期望,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京华逸史:开头即点明诗的主题,京华的故事是作者关注的焦点。
  • 判妍丑笔端,阳秋皮里:通过笔端的判断,反映出对世间美丑的感悟,寓意深刻。
  • 北里教坊,旧志荒芜都难比:讲述北里教坊的衰落,让人感受到文化的失落。
  • 余霞况更无边丽:用余霞的美丽来衬托过去的辉煌。
  • 倘千年后,流连菊部:提出未来的希望,寄托于后人对文化的珍视。
  • 渐渍。香痕点点:通过香气的痕迹,象征着记忆的残留。
  • 磈礧借浇,诉尽才人牢愁意:用“磈礧”形象地描绘出才子的愁苦,增加情感的深度。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古今对比,体现出文化的兴衰。
  • 象征:香痕、余霞象征着过去的美好。
  • 隐喻:将才子的愁苦隐喻为磕磕绊绊的情感经历。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逝去文化的怀念与反思,表达了对未来的期望。通过对历史的回顾,期望后人能够理解并珍惜那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意象分析:

  • 京华:象征着繁华的都市文化。
  • 余霞:象征着美好的回忆与情感。
  • 菊部:代表着高雅的文化和艺术追求。
  • 香痕:象征着记忆与过去的痕迹。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绛都春》的作者是哪位诗人?

    • A. 李白
    • B. 杨葆光
    • C. 杜甫
    •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北里教坊”象征什么?

    • A. 繁华
    • B. 衰落
    • C. 乡村
    • D. 战争
  3. “后人如解怜才”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过去的绝望
    • B. 对未来的期待
    • C. 对现实的无奈
    • D. 对生活的热爱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京华逸史》与《春江花月夜》都有着浓厚的怀旧情感,前者更注重对文化的思考,后者则通过自然景象展示了个人情感的流转。两者在意象与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作品集》
  • 《古诗文选读》
  • 《诗词鉴赏与解析》

相关诗句

相关查询

点绛唇 点绛唇 寒夜诸女刺绣 点绛唇 飞花 点绛唇 点绛唇 偶感 点绛唇 拟秋岩 点绛唇 柬友 点绛唇 题朱葆瑜女史锄月种梅图 点绛唇(瓶梅) 点绛唇 寄外子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自开头的成语 师祁 暗劲 包含揭的成语 三框儿的字 神嚎鬼哭 谓项 喋喋不休 西字头的字 以大欺小 走字旁的字 蛇跌鳖 灌区 短绠汲深 一瞑不视 甘字旁的字 龠字旁的字 曜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