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2:45: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45:14
奉诏受边服,总徒筑朔方。
驱彼犬羊族,正此戎夏疆。
子来多悦豫,王事宁怠遑。
三旬无愆期,百雉郁相望。
雄视沙漠垂,有截北海阳。
二庭已顿颡,五岭尽来王。
驱车登崇墉,顾眄凌大荒。
千里何萧条,草木自悲凉。
凭轼讯古今,慨焉感兴亡。
汉障缘河远,秦城入海长。
顾无庙堂策,贻此中夏殃。
道隐前业衰,运开今化昌。
制为百王式,举合千载防。
马牛被路隅,锋镝销战场。
岂不怀贤劳,所图在永康。
王事何为者,称代陈颂章。
这首诗的作者奉命修筑边防,竭尽全力来建设朔方地区。驱逐那些犬羊般的部落,正是为了捍卫这片戎夏交界的疆域。您来此地多是喜悦,王命岂能稍有懈怠?三旬无误期,百座城门高耸入云。雄视沙漠,仿佛要触碰北海的阳光。两个庭院已然低头,五岭之地尽是朝廷的王命。驾车登上崇高的城墙,俯瞰辽阔的荒野。千里之地何其萧条,草木皆显得悲凉。凭栏询问古今,感慨兴亡的变迁。汉朝的防线缘河而远,秦朝的城池直入大海。回首没有庙堂的策划,给中原带来了祸殃。历史的兴衰隐约可见,今天的变革却是繁荣。制定百王的制度,以防千年的变故。马牛被遗弃在路旁,兵器在战场上已然锈蚀。岂不怀念那些贤明的劳作,所追求的正是持久的安康。王命究竟为何?不过是为了传承与颂扬。
李峤(约 684-757),字景仁,号和甫,唐代诗人,曾任翰林学士,擅长古诗,作品多为抒怀与描写边塞风光。
此诗创作于唐代盛世,国家疆域辽阔,边防建设迫在眉睫。诗人受到诏命,参与筑城活动,借此表达对国家安宁和边防建设的关注,反映出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
这首诗以边防建设为主题,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关怀和历史的思考。整首诗气势恢宏,层次分明,描绘了壮丽的边塞风光和诗人心中的忧患意识。前半部分描写了筑城的情景,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气息,诗人以“驱彼犬羊族”表现出对敌对势力的强烈抵制和捍卫疆土的决心。而后半部分则转向历史的兴亡,表现出诗人对过往王朝的追思与反思。通过“凭轼讯古今,慨焉感兴亡”的句子,诗人表达出对历史的感慨,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深切期待。
全诗情感浓烈,意象丰富,从边防建设的实际出发,接着引申至历史的反思,构成了一幅生动的边塞画卷。这种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结合的写作手法,使得诗歌显得格外深邃与感人,展现了李峤深厚的历史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关怀,历史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展现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李峤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诗中提到的“犬羊族”主要指代什么?
“千里何萧条,草木自悲凉”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李峤的《奉使筑朔方六州城》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皆描写了边塞的壮丽与历史的兴亡。前者更注重对国家建设的责任感,后者则强调个人的壮志豪情。两者在意象上都有壮丽的自然景观描写,但情感基调有所不同,前者显得更为沉重、深思,后者则更为奔放、豪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