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5:24: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24:42
我生乐夷旷,幽抱常冲虚。
偶客京华尘,不异林泉居。
时来访仙侣,相与论道书。
凝神入无象,妙观天地初。
物我既莫立,孰谓形迹拘。
吹笙碧桃春,天风动霞裾。
孤云度碧落,六合乃吾庐。
出门感群动,役役将何如。
我生来就喜欢那辽阔宁静,心中常常保持一份空灵。偶尔来到京城,尘世的喧嚣并不比我在山林水泉中生活要好。时常来访的道友,我们一起探讨道理与书籍。凝神静心,进入无形无象的境界,妙趣横生地观照天地的初始。物我相对的分别已不再存在,谁又说形体的存在会让我受到拘束呢?在碧桃树下吹笙,春风吹动着我的衣襟。孤云飘过蔚蓝的天空,整个六合都是我的家。走出门外,感受到万物的喧嚣,我该如何应对这纷繁的琐事呢?
王绂(约1480-约1548),明代书法家、诗人,字仲舜,号竹垞,后人称其为“王竹垞”。他生活在明代中期,受道家及佛教思想影响,作品多反映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本诗创作于王绂的一次访友之际,表达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纷争的超然态度。时值明代,社会动荡与政治腐败,许多文人选择隐居,寻求精神寄托。
《访陈羽士道宁因赠》是王绂对隐逸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感悟。全诗以“我生乐夷旷”开篇,表达了作者对宁静生活的热爱,接着描绘了他在京城的短暂经历,反衬出都市的喧嚣与自然的恬淡之间的差异。诗中“时来访仙侣,相与论道书”,表现了他与道友探讨哲理的情景,显示出诗人与道家思想的紧密联系。
“凝神入无象,妙观天地初”进一步深化了诗的哲学内涵,体现了王绂对宇宙本源的思考与感悟。他在诗中反复强调“物我既莫立”,显示出他对物质世界的超然态度,突显了道家的“无为”思想。结尾部分,“出门感群动,役役将何如”,流露出对世俗繁忙生活的无奈与思考,让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产生共鸣。
整首诗语言清新,意境深远,读来令人心境开阔、沉静,恰如其所描绘的那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在于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生活的超然,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道家哲学的深刻理解。
王绂的“我生乐夷旷”表达了什么情绪?
A. 悲伤
B. 快乐
C. 愤怒
D. 迷茫
诗中提到的“仙侣”指的是?
A. 朋友
B. 道友
C. 家人
D. 诗人
诗的最后一句“役役将何如”表达了什么?
A. 对生活的满足
B. 对世俗的无奈
C. 对理想的追求
D. 对友人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