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8:54: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8:54:50
春晓。春晓。风雨夜来多少。窗前曙色凄迷。枕畔时闻鸟啼。啼鸟。啼鸟。偏是把人梦搅。
春天的黎明,春天的黎明,夜间的风雨到底有多少呢?窗前的曙光显得凄迷,枕边时常听到鸟儿的啼鸣。啼鸟啊,啼鸟啊,偏偏又把人的梦打扰了。
张友书(清代)是一位有名的诗人,擅长描写自然景象和抒发个人情怀。他的诗歌常常融合了传统的诗性与个人的情感,表现出对生活的深刻观察与感受。
《转应曲 春晓》创作于春季,诗人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经过一夜的沉睡,早晨醒来时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和鸟鸣的打扰。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春天的欣赏,同时也表达了对清晨宁静被打扰的无奈。
这首《转应曲 春晓》以其清新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打动人心。诗的开头以“春晓”两字反复呼唤,展示出早春的美丽与生机,令人感受到自然的复苏。接着,诗人描绘了夜间风雨的情景,给人一种模糊而凄迷的感觉,这种情感在“窗前曙色凄迷”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枕畔时闻鸟啼”则将诗人从梦中唤醒,鸟鸣的声音似乎打断了他对春日的美好幻想,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啼鸟,啼鸟”两句重复,突出了鸟鸣的频繁与打扰,使得诗人内心的扰动更加明显。这种情感的纠葛正是春日清晨常有的景象,既有生机勃勃的美好,又夹杂着对于宁静的渴望。
整首诗在意象上运用“春晓”与“啼鸟”形成了鲜明的对应,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清晨的惆怅,表现出一种复杂的情感,既是对自然的赞美,也是对梦境的留恋,令人深思。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春天的赞美与对宁静梦境的追求。它通过生动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以及人在自然面前的无奈与思考。
《转应曲 春晓》是哪个朝代的作品?
A. 唐代
B. 宋代
C. 清代
D. 明代
诗中提到的“啼鸟”主要象征什么?
A. 春天的美好
B. 追求宁静的梦
C. 自然的干扰
D. 生活的烦恼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自然的赞美与对宁静的渴望
B. 对人生的无奈与失落
C. 对友情的怀念
D. 对爱情的渴望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两者都探讨了梦与现实的关系,但《转应曲 春晓》更注重春天的生机与鸟鸣的扰动,而《静夜思》则更侧重于对故乡的思念与孤独感。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展示了不同的诗人视角与情感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