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转应曲 其十七

《转应曲 其十七》

时间: 2025-05-01 05:06:55

诗句

今夕。

今夕。

记得仲秋十七。

扇头有女乘鸾。

天上常仪镜圆。

圆镜。

圆镜。

钗燕角巾厮并。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5:06:55

原文展示:

今夕。今夕。记得仲秋十七。扇头有女乘鸾。天上常仪镜圆。圆镜。圆镜。钗燕角巾厮并。

白话文翻译:

今夜,今夜,我记得正值仲秋的十七。扇子上描绘着乘坐鸾凤的女子。天上的月亮如同一面圆镜,光辉灿烂。圆镜,圆镜,钗子与燕子的头巾相互交映。

注释:

  • 今夕:指今晚,表示时间。
  • 仲秋:农历八月,秋天的中间。
  • 十七:指农历的十七日。
  • 扇头:扇子的上部,通常有图案。
  • 女乘鸾:描绘一位骑乘神话中鸟类(鸾)的女子,象征美丽与吉祥。
  • 常仪:常态,指月亮的圆满。
  • 镜圆:比喻月亮的圆形。
  • 钗燕:一种发饰,象征女子的美丽。
  • 角巾:一种头巾,常见于古代女子的装饰。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樊增祥(1769年-1848年),字子诚,号笙风,清代诗人,擅长诗词,作品多以抒情为主,关注人生和自然。
  • 创作背景:写于仲秋,表现对月亮的赞美和对美好事物的追忆,反映了古人对月亮的崇敬与美好的向往。

诗歌鉴赏:

《转应曲 其十七》通过简短的句子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仲秋夜晚的深情回忆。诗中提到的“今夕”直入主题,营造出一种时光流转的感觉,令人感到诗人对当下的珍惜。仲秋十七是一个特殊的时刻,象征着团圆和美好,而“扇头有女乘鸾”则通过神话意象,将现实与梦幻结合,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而“天上常仪镜圆”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丽的氛围,月亮的圆满象征着团圆和幸福,反映了古代人对月亮的崇拜与向往。最后的“圆镜,圆镜”重复强调月亮的美丽,增强了诗的韵律感与情感的深度。整体来看,这首诗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生活的思考,情感真挚而细腻。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今夕。今夕。”:强调时间的特殊性,表现诗人对今夜的重视。
    • “记得仲秋十七。”:提到特定的日子,暗示着与过去的美好回忆。
    • “扇头有女乘鸾。”:展现出美丽的意象,寓意着美好与幸福。
    • “天上常仪镜圆。”:比喻月亮的明亮与圆满。
    • “圆镜。圆镜。”:重复强调,增加了诗的节奏感。
    • “钗燕角巾厮并。”:描绘了女子的装扮,象征女性的美丽与优雅。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亮比作“圆镜”,形象生动。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音乐性。
    • 重复:通过“圆镜”的重复,强化情感表达。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仲秋之夜的怀念,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的赞美,情感基调温柔而宁静。

意象分析:

  • 月亮:象征团圆和美好,承载着诗人对生活的美好憧憬。
  • :神话中的鸟,代表美和吉祥。
  • 扇子:常见的装饰,寓意着古代女性的优雅与美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仲秋是哪一天?

    • A. 十五
    • B. 十六
    • C. 十七
    • D. 十八
  2. “扇头有女乘鸾”中“鸾”象征什么?

    • A. 幸运
    • B. 美丽
    • C. 财富
    • D. 权力
  3. 诗中重复的“圆镜”主要用来表达什么?

    • A. 时间的流逝
    • B. 对月亮的赞美
    • C. 对生活的失落
    • D. 对爱情的回忆

答案: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静夜思》李白、 《月下独酌》李白、 《水调歌头》苏轼。
  • 诗词对比:李白的《静夜思》同样以月亮为主题,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而樊增祥的《转应曲 其十七》则更多地侧重于对美好生活的感慨,展现了和谐的自然美。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樊增祥研究》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唐诗三百首》

相关查询

满庭芳 水调歌头 其一 山坡羊 其一 水调歌头 贺新郎 其二 水调歌头 其三 菊花新 其八 菊花新 其七 霜天晓角·五羊安在 永遇乐·银月凄凉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首字旁的字 遏渐防萌 风字旁的字 包含敬的词语有哪些 矮墩墩 儿字旁的字 緑鬓 剪草除根 歇窝 草字头的字 男华 溯水行舟 玉叶金枝 巾字旁的字 包含恍的词语有哪些 眼刺 沿流溯源 小开头的成语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