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瑞鹤仙

《瑞鹤仙》

时间: 2025-05-06 18:28:46

诗句

忍说平成业。

直我亦何辞,大夫亡国。

带经荷锄出。

原不问新来,谁调凤律。

东西南北。

算尘鞅、欲归便得。

恨指谈、半百年华,剩有鬓丝腔血。

草色。

门前新绿,取次原无,马尘车迹。

灌园岁月。

谁共莺花晨夕。

喜春来健在,先生杖履,笑置后车前席。

有东轩长老,年年来陪佳节。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18:28:46

原文展示

《瑞鹤仙》 作者:魏元戴 〔清代〕

忍说平成业。直我亦何辞,大夫亡国。带经荷锄出。原不问新来,谁调凤律。东西南北。算尘鞅欲归便得。恨指谈半百年华,剩有鬓丝腔血。草色。门前新绿,取次原无,马尘车迹。灌园岁月。谁共莺花晨夕。喜春来健在,先生杖履,笑置后车前席。有东轩长老,年年来陪佳节。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过去成就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动乱的无奈。在经历了许多风雨后,作者带着书经和锄头走出家门,不再关心新来的事物,谁来调和那凤鸣的乐律。四面八方的尘土和车辙,似乎都在提醒他回归的希望。半个世纪的光阴飞逝,已然只剩下白发和鲜血。门前新绿的草色,随意而过,却再无马车的痕迹。灌溉园子的岁月里,谁能陪伴我与莺花共度晨夕。春天来临,我仍然健在,老师手持拐杖,笑着在车前席上安坐。每年都陪我度过佳节的东轩长老,依然在身边。

注释

  • 平成业:指的是在某一时期取得的功业。
  • 带经荷锄:带着书籍与锄头,象征着知识与劳动。
  • 凤律:古代乐器,象征着音乐和文化的调和。
  • 尘鞅:尘土与车辙,象征着世俗的繁忙与归属感。
  • 鬓丝腔血:指的是岁月的痕迹,白发与鲜血暗示着年华的流逝与伤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魏元戴,清代诗人,生活于动荡的社会环境中。他的诗歌常常反映出对国家的忧虑以及个人的感慨,风格上兼具豪放与细腻。

创作背景

《瑞鹤仙》创作于清代,正值国家动荡不安,诗人对过去繁华的回忆与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交织在一起,体现了个人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

诗歌鉴赏

《瑞鹤仙》是一首情感深邃、意象丰富的诗作。诗人以“忍说平成业”的开头,引出对过去成就的感慨,展现出一种对历史的沉重思考。通过“带经荷锄出”,诗人不仅表达了对知识的追求,也象征着他在动乱中仍努力生活、耕耘的决心。

后面的“东西南北,算尘鞅欲归便得”,则表现了诗人对归属感的渴望。尽管尘世繁杂,归家的希望依然存在。诗中“恨指谈半百年华”一句,浓缩了岁月带来的无奈与失落。岁月如梭,白发与鲜血的映衬,令读者感受到时间的残酷与生命的脆弱。

在描写春天的部分,诗人通过“草色”、“门前新绿”展现了自然的生机与希望,然而心中的孤独却依然显而易见。他渴望与“莺花晨夕”共度美好时光,却只能独自面对。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在喜与悲之间反复交织,表现出诗人对生命的热爱与对现实的无奈。最终,诗人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在与“东轩长老”共度佳节的场景中,展现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珍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忍说平成业:表达了对成就的感慨,暗含对过去的怀念。
  • 直我亦何辞,大夫亡国:表明对国家动荡的无奈,甚至个人的失落。
  • 带经荷锄出:象征着知识与劳动,展现诗人的生活态度。
  • 原不问新来,谁调凤律:对新事物的漠视,反映了对传统文化的怀念。
  • 东西南北:描绘了广阔的空间,体现出诗人对归属的思考。
  • 草色。门前新绿:自然的生机与希望,与内心的孤独形成对比。
  • 喜春来健在: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珍视与乐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比作“春来”,展现出希望与生命力。
  • 对仗:如“东西南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莺花晨夕”,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对过去的思考、对现实的无奈,以及对未来的渴望展开,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切感悟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凤律:象征着文化与音乐的和谐。
  • 草色、门前新绿:自然的生命力,象征着希望。
  • 鬓丝腔血:岁月的痕迹,象征着生命的短暂与脆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忍说平成业”意指: A. 对成就的自豪
    B. 对成就的感慨
    C. 对成就的否定
    D. 对成就的回忆

  2. “带经荷锄出”中的“荷锄”意指: A. 书籍
    B. 劳动
    C. 旅行
    D. 知识

  3. 诗中提到的“东轩长老”代表: A. 朋友
    B. 师长
    C. 亲人
    D. 伴侣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春望》杜甫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春望》杜甫:同样表现出对国家动荡的忧虑,但更强调社会的不平与个人的孤独。
  • 《静夜思》李白: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情感更加细腻与柔和。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年谱》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典文学史》

相关诗句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次韵和吴仲庶舍人送德化郭尉 杂兴 送李康伯赴武当都监 送李君锡学士使契丹吊慰 和孙端叟蚕首十五首其十二缲盎 合流值雨与曹光道饮 依韵和宋中道观八月二十八日车驾朝谒景灵宫 永济仓书事 和中道雨中见寄 次韵答黄仲夫七十韵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閠字旁的字 抱柱含谤 墙上泥皮 童星 攴字旁的字 熊虎之士 心事 門字旁的字 包含错的成语 丶字旁的字 五斗解酲 纹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先字旁的字 震怛 宛然 一息千里 包含寻的词语有哪些 披毛索靥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