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6:06: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6:06:53
七闽山秀江逾碧,俗知礼义亡奸慝。
贼潮何事率淮民,拥众南来稍蚕食。
椎埋却冢荒径里,醉饱呼天烂渔弋。
孽驹蹑迹逞神怪,河海波腾云泼墨。
门开启圣像双阙,台筑三清伴紫极。
一朝春燕飞入宫,九龙帐底生荆棘。
举宗屠肆血腥秽,骸骨无人坎坟域。
群凶睨目暗招邀,起火狐鸣乘月黑。
雪峰禅客汛遗种,物色漳川俄访得。
芦黄苇白秋负多,俗话辛酸语还塞。
易衣传入虎狼口,翻覆死生难可测。
至今尚余下辇处,巧作妖言相诞惑。
我曾亲到国师岩,父老颇能为记忆。
吐冤戟手骂从效,阴与群奸为羽翼。
孤僧逼将上车去,水石含悲空寂默。
唯有霜钟音韵清,破寒千里传消息。
七闽的山川秀丽,江水清澈无比,然而人们却失去了礼义,充斥着奸邪之事。
盗贼潮水般涌来,率领淮河的百姓,慢慢南下蚕食我们的土地。
那些埋藏在荒野中的坟墓,像是醉酒的人在呼喊,渔夫们在无所事事。
那些孽畜追随其踪,显得神秘而诡异,河海间的波涛宛如泼墨般翻腾。
大门敞开,圣像伫立在双阙之间,三清台上伴随着紫气东来。
春燕一朝飞入宫中,九龙帐下却长满了荆棘。
满门都是屠杀的血腥,骸骨遍地无人安葬。
一帮恶人暗中招呼,趁着黑夜放火,像狐狸一般叫嚣。
雪峰的禅客留下一些种子,偶然在漳川被找到。
芦苇黄了,白了,秋意浓重,世俗的话语满是辛酸。
换上衣服却落入虎狼之口,生死翻覆难以预测。
至今仍残留着马车行走的痕迹,巧妙的谣言在四处传播。
我曾亲自到过国师岩,那里的人们对往事记忆犹新。
他们吐露冤屈,愤怒地咒骂那些奸贼,暗中与邪恶势力勾结。
孤僧被迫离去,水石间满是悲伤的沉默。
唯有霜钟的音韵清晰,穿破寒冷传递着消息。
蔡如松,生于宋代,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和社会现实为题材,表达对时局的关切与个人情感的抒发。
《国师南岩诗》创作于宋代社会动荡时期,诗人目睹了社会的混乱与奸邪的盛行,表达了对国家、对社会现状的深切忧虑与批判。
《国师南岩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与对社会黑暗的控诉。全诗以七闽山水为背景,描绘了江河秀丽的外表下,潜藏着的奸邪与混乱。诗中多次提到的“贼潮”、“群凶”等词语,直指当时社会的不安定,表现出诗人对社会现象的不满与愤怒。
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象、民间疾苦和道教典故,构建了一幅生动而又悲凉的画面。尤其是“九龙帐底生荆棘”一句,既展现了宫廷的奢华,又隐喻了权力背后的黑暗与腐败。诗的最后,诗人借孤僧的悲伤与霜钟的清韵,传达出一种彻骨的孤独与无奈,仿佛在呼唤着世人对真理与正义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社会黑暗与个人苦痛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正义的呼唤与对未来的渴望,体现出深厚的历史责任感和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
诗中提到的“七闽”指的是哪个地方?
A. 福建
B. 广东
C. 浙江
D. 江西
“九龙帐底生荆棘”一句的寓意是?
A. 宫廷的奢华
B. 权力的腐败
C. 自然的美好
D. 人民的安宁
诗人对社会现状的态度是?
A. 满足
B. 愤怒与忧虑
C. 无所谓
D. 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