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同群公题张处士菜园

《同群公题张处士菜园》

时间: 2025-05-01 01:49:13

诗句

耕地桑柘间,地肥菜常熟。

为问葵藿资,何如庙堂肉。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49:13

原文展示:

耕地桑柘间,地肥菜常熟。
为问葵藿资,何如庙堂肉。

白话文翻译:

在桑树和柘树间耕作,土地肥沃,蔬菜生长得常常丰硕。
想问一下,种葵和黄豆的收益,和庙堂上那些肉类相比,如何呢?

注释:

  • 耕地:耕作的土地。
  • 桑柘:桑树和柘树,古代常见的树木,用于养蚕和制作器具。
  • 地肥:土地肥沃,适合植物生长。
  • 菜常熟:蔬菜常常成熟,生长旺盛。
  • 葵藿:指向日葵和黄豆等植物。
  • 庙堂肉:指官府或寺庙供应的肉类,象征富贵和享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适(704年-765年),字达夫,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王之涣、岑参并称。高适的诗歌多描写边塞生活、战争场景,以及田园风光,以豪放、奔放的风格闻名。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高适隐居生活的时期,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活的批判,反映了他对物质享受与自然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高适的《同群公题张处士菜园》以简练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生活的思考。诗中通过描绘耕作的场景,表现出土地的肥沃和作物的丰硕,给人一种宁静和安逸的感觉。前两句“耕地桑柘间,地肥菜常熟”通过具体的自然元素,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接下来的“为问葵藿资,何如庙堂肉”,则引入了对比,诗人通过询问种植的葵和黄豆的收益,来与官场中的肉类进行对比,反映出他对物质享受的思考。庙堂肉象征着权贵的奢华生活,而葵藿则代表了朴素的生活方式,这种对比揭示了诗人对生活本质的深刻追问和反思。

整首诗在简洁中蕴含着深刻的哲思,表达了诗人对生活价值的重新审视,既有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又有对官场现实的讽刺,显示出高适思想的深邃与独特。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耕地桑柘间:描绘了一个宁静的田园场景,展现了诗人田园生活的真实状态。
  2. 地肥菜常熟:强调了土地的肥沃与作物的丰盛,表现出农耕的喜悦。
  3. 为问葵藿资:诗人开始转向思考,询问种植葵和黄豆的收益。
  4. 何如庙堂肉:通过与庙堂肉的对比,反映出对物质享受的质疑。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比“葵藿资”和“庙堂肉”,揭示了不同生活方式的价值。
  • 意象:桑柘、葵藿、庙堂肉等意象交织,营造出一种对比鲜明的生活场景。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对官场生活的反思,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对物质享受的质疑以及对简单生活的赞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桑柘:象征自然与安逸的田园生活。
  • 葵藿:代表朴素的生活和自然的馈赠。
  • 庙堂肉:象征权力与奢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高适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2. 诗中提到的“葵藿”指的是什么?
    A. 某种肉类
    B. 植物
    C. 一种工具

  3. 诗的主要主题是什么?
    A. 对官场生活的赞美
    B.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反思
    C. 对战争的描述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

诗词对比:

  • 高适与王之涣的诗作均涉及自然与人生的思考,但高适更注重田园生活的描绘,而王之涣则常表现边塞壮丽的自然景观与豪情。两者在意象和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反映出唐代诗歌的多样性。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相关查询

送程给事知越州 翟簿示似中秋高作命意着语殆与商素争清读至 赠苏道士 赠临汝曾医士 再入湖南境 再赋晏子真百花林 再次王宰簿喜雨聊句韵 云山诗境 雨中觅句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忠鲠不挠 几次三番 怯红怕黑 非字旁的字 沓来麕至 讨赜 万箭攒心 包含僰的词语有哪些 并疆兼巷 言多伤幸 工字旁的字 倒八字的字 东道主人 雄朱 士字旁的字 見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