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22:46: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22:46:05
鼓角声随弦诵音,西陲武备气严森。
经生岂识筹边策,壮士频怀报国心。
慷慨有情思倚剑,升平无事欲弹琴。
须知镇静方为福,忠信常书座右箴。
鼓角声伴随着弦乐的吟唱,西边的边防气氛严肃而庄重。
那些书生哪里能懂得边防的筹划,勇士们常怀报国之心。
慷慨激昂的情怀让我倚剑而立,和平时光中我想弹琴。
要知道,心静才是福气,忠诚和信义常挂在心间。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马毓林是清代的诗人,生于清朝中期,生活在一个动荡的历史时期。他的诗歌常常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情怀,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清代,正值外敌入侵和内忧外患的背景下,诗人通过描写边防的紧张氛围,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报国之志的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比战争与和平,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和个人理想的深刻思考。开头的“鼓角声随弦诵音”描绘了一幅战斗与文化交融的画面,展现了士人和武士的不同角色。诗中提到“经生岂识筹边策”,这句反映了知识与实际经验之间的鸿沟,表现了诗人对文人对边防事务无能为力的无奈。
接下来的“壮士频怀报国心”则强调了勇士们的责任感,诗人在这里将自己与壮士相提并论,体现了他内心的豪情壮志。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内心的平静,强调“镇静方为福”,表达了在动荡不安的环境中,保持内心的宁静才是最重要的。
整首诗结构严谨,情感真挚,既有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盼,体现了马毓林作为诗人的深厚修养和对社会的关注。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对文人责任的反思,以及对内心宁静的追求。马毓林通过对比战争与和平,呼唤人们在动荡时代保持心灵的宁静和忠诚的品质。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经生”指的是哪类人?
A. 军人
B. 商人
C. 文人
D. 工匠
诗人认为“镇静”意味着什么?
A. 忍耐
B. 胆怯
C. 内心的平和
D. 消极
诗中“壮士频怀报国心”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恐惧
B. 爱国情怀
C. 自私自利
D. 疲惫不堪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