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资圣寺贲法师晚春茶会

《资圣寺贲法师晚春茶会》

时间: 2025-04-30 05:19:11

诗句

虚室昼常掩,心源知悟空。

禅庭一雨后,莲界万花中。

时节流芳暮,人天此会同。

不知方便理,何路出樊笼。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5:19:11

原文展示:

虚室昼常掩,心源知悟空。 禅庭一雨后,莲界万花中。 时节流芳暮,人天此会同。 不知方便理,何路出樊笼。

白话文翻译:

白天常常关闭的空房间,内心深处领悟了空性的道理。 禅院经过一场雨后,仿佛置身于莲花世界,四周是盛开的花朵。 时节流转,芳华已逝,人们与天在此刻相聚。 不知道方便的法门,如何才能走出束缚的牢笼。

注释:

虚室:空无一物的房间,比喻心境空明。 心源:内心的深处,指心灵。 知悟空:领悟了佛教中的“空”理。 禅庭:禅宗的庭院。 莲界:佛教中指清净的境界,比喻禅院。 流芳暮:指美好的时光已经过去。 人天:人与天,指人与自然或神灵。 会同:相聚。 方便理:佛教术语,指方便的法门,即达到解脱的方法。 樊笼:比喻束缚人的世俗之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武元衡(758-815),唐代诗人,字伯苍,河南洛阳人。他是唐德宗时期的进士,曾任宰相,后因政治斗争被杀。武元衡的诗风清新,多写景抒情,尤擅长五言诗。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武元衡在资圣寺参加贲法师的晚春茶会时所作。诗中表达了对禅理的领悟和对世俗束缚的超越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禅院雨后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禅理的深刻领悟和对世俗生活的超脱向往。首句“虚室昼常掩”以虚室象征内心的空明,暗示诗人已达到心无挂碍的境界。次句“心源知悟空”直接点明诗人对佛教“空”理的领悟。后两句通过对禅院雨后景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结尾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解脱之道的渴望,以及对世俗束缚的厌倦。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唐代禅诗的典型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虚室昼常掩:以虚室象征内心的空明,白天常掩,暗示诗人内心常保清净。
  2. 心源知悟空:心源指内心深处,知悟空表示领悟了佛教的“空”理。
  3. 禅庭一雨后:禅庭经过一场雨后,显得更加清净。
  4. 莲界万花中:莲界比喻禅院,万花中形容禅院内花朵盛开,象征清净境界。
  5. 时节流芳暮:时节流转,美好的时光已逝。
  6. 人天此会同:人们与天在此刻相聚,指在禅院中与自然和谐共处。
  7. 不知方便理:不知道方便的法门,即达到解脱的方法。
  8. 何路出樊笼:如何才能走出束缚的牢笼,表达了对超脱世俗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虚室”比喻内心的空明,“莲界”比喻禅院。
  • 象征:如“万花中”象征清净境界,“樊笼”象征世俗束缚。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禅理的领悟和对世俗生活的超脱向往,体现了追求心灵自由和精神解脱的主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虚室:象征内心的空明。
  • 心源:象征内心的深处。
  • 禅庭:象征禅宗的庭院。
  • 莲界:象征清净的境界。
  • 万花:象征盛开的美丽。
  • 樊笼:象征世俗的束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虚室”象征什么? A. 内心的空明 B. 实际的房间 C. 禅宗的庭院 答案:A

  2. “心源知悟空”中的“悟空”指的是什么? A. 领悟佛教的“空”理 B. 知道孙悟空 C. 空无一物 答案:A

  3. 诗中的“莲界”比喻什么? A. 禅院 B. 莲花 C. 天空 答案:A

  4. “何路出樊笼”表达了什么? A. 对超脱世俗的渴望 B. 不知道出路 C. 寻找道路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同样表达了诗人对禅理的领悟和对自然的热爱。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脱向往。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鹿柴》与武元衡的《资圣寺贲法师晚春茶会》:两者都表达了诗人对禅理的领悟,但王维的诗更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绘,而武元衡的诗则更侧重于内心的体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武元衡的全部诗作。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唐代诗歌的详细鉴赏和解析。

相关查询

踏莎行 踏莎行 踏莎行 踏莎行(山居十首) 西江月 西江月 西江月 西江月 西江月 西江月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寒螀 文字旁的字 示字旁的字 日食万钱 扫帚 口字旁的字 薛卞之门 泣结尾的成语 包含悟的成语 杳无信息 箪瓢屡罄 单人旁的字 耸跃 子字旁的字 借救 苕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敢不如命 君子三戒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