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18:12: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8:12:56
游历南洋十数年,医人尝自问心田。我公即得岐黄术,还幸传家子象贤。
我在南洋游历了十多年,常常自问内心的感受。幸好我掌握了岐黄的医学技艺,更幸运的是,这技艺能够传承给我的子孙。
“岐黄”出自《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岐伯和黄帝的对话成为了医学理论的基础。诗中提到的“岐黄术”代表着深厚的医术知识和技能,这也显示了作者对医学的重视和传承的期盼。
庞履廷,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常体现出对医学、人生的思考,作品风格多以抒怀和叙事为主。
该诗创作于庞履廷游历南洋期间,主要表达了他在外游历的感悟与对医学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家族传承的重视。
这首诗以游历南洋的经历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在异乡的孤独和对医学的热忱。开头几句“游历南洋十数年,医人尝自问心田”,简洁明了地传达出他对身心的深刻反思。接着提到“岐黄术”,不仅仅是对医学技艺的自豪,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的期待。最后一句“还幸传家子象贤”则流露出对未来的希望,表达了对后代继承自己医术的期望。
整首诗结构严谨,情感真挚,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深邃的哲理思考,同时又不失对生活的热情。诗人通过游历的视角,将个人经历与医学的传承结合,表现了对生命价值的思索和对家族未来的责任感。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医学的热爱与传承的重视,表达了诗人对未来后代的期望和责任感,以及在游历中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人游历了多少年?
诗中提到的“岐黄术”指的是什么?
“传家子象贤”表达了什么心情?
可以将此诗与李白的《将进酒》进行对比,前者更倾向于个人内心的反思,后者则是对人生豪情的抒发。两者都体现了诗人对生命和价值的思考,但侧重点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