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题李半村晒蓑台

《题李半村晒蓑台》

时间: 2025-05-07 16:55:46

诗句

松枝宿雨碎滴下,野鹤巢边多水禽。

不见蓑衣台上晒,来人自起钓鱼心。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6:55:46

原文展示:

松枝宿雨碎滴下,
野鹤巢边多水禽。
不见蓑衣台上晒,
来人自起钓鱼心。

白话文翻译:

在松枝上残留的雨水不断滴下,
在野鹤的巢旁有许多水鸟。
看不见蓑衣在晒台上晾晒,
路过的人不禁心生钓鱼的念头。

注释:

  • 宿雨:残留的雨水。
  • 碎滴:水滴下落,形容声音清脆。
  • 野鹤:指生活在野外的鹤,象征清幽恬静的环境。
  • 水禽:水边的鸟类,这里指在水中栖息的鸟。
  • 蓑衣:用草或竹制成的雨衣,钓鱼时常用的装备。
  • :晾晒,晒干。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特定的历史典故,但松、鹤、水禽等意象常见于古代诗词中,代表了自然的宁静和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照,字子厚,号半村,南宋时期的诗人,以其清新婉约的诗风著称。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以及隐居生活,追求一种与世无争的淡泊心态。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徐照居住在乡村的时期,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渔钓生活的向往。在诗中,虽然没有看到蓑衣的晾晒,但路人却因自然的美景而产生了钓鱼的冲动,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景。

诗歌鉴赏:

徐照的《题李半村晒蓑台》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清新的意境,传达出一种恬淡自然的生活态度。诗的开头以“松枝宿雨碎滴下”引入,展现了雨后清晨的宁静,松枝上的雨水滴落声清脆,给人以耳边轻响的感觉,仿佛让人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接着提到“野鹤巢边多水禽”,进一步描绘了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传达了一种生态和谐的美感。

而“不见蓑衣台上晒”,则暗示了诗人或许在某种程度上对自然生活的向往,虽然未见到蓑衣的晾晒,但映射出一种生活的闲适。诗的最后一句“来人自起钓鱼心”则引导出一种寓意,生活在自然环境中的人们自然而然被其美景所吸引,心生钓鱼之念,体现了诗人与自然的深厚联系。

整首诗在结构上严谨,意象鲜明,情感真挚,充分展现了徐照的才华和对自然的深切理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松枝宿雨碎滴下:描写雨后松枝上的水滴,营造出清晨宁静的气氛。
    • 野鹤巢边多水禽:通过描写野鹤和水禽,展现自然的生机与和谐。
    • 不见蓑衣台上晒:隐含对自然生活的向往,虽然没有看到实际的蓑衣,但暗示了钓鱼生活的隐逸。
    • 来人自起钓鱼心:引导出自然对人的吸引力,钓鱼成为一种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方式。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物比作人类的情感寄托,增强了诗的意境。
    • 拟人:水禽的描绘使得自然更具生机,传达出一种灵动感。
    • 对仗:诗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
  •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对自然隐逸生活的向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体现了诗人追求宁静生活的心态。

意象分析:

  • 松枝:象征着坚韧和长寿,体现自然的持久力。
  • 宿雨:代表着雨后清新的气息,象征新的开始和生机。
  • 野鹤:象征着高洁、自由的精神。
  • 水禽:代表了自然的繁荣与和谐。
  • 蓑衣:隐喻隐逸生活,生活的简单和质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松枝宿雨碎滴下”中“宿雨”指的是什么?

    • A. 新下的雨
    • B. 残留的雨
    • C. 未来的雨
  2. 诗中提到的“蓑衣”主要用于什么?

    • A. 保暖
    • B. 钓鱼
    • C. 装饰
  3. 诗的最后一句传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钓鱼的厌恶
    • B. 对自然的向往
    • C. 对生活的无聊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李白的《月下独酌》:同样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但更强调个体的孤独与豪情。
  • 杜甫的《登高》:则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的思考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词选读》

相关查询

凯歌四首 其二 凯歌四首 其一 凯歌词三首 凯歌词三首 凯歌词三首 凯歌 凯歌 凯歌·今年三月三 凯歌 凯歌乐词九首 其九 圣统乐辞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哀嚎 人曹 包含血的词语有哪些 阮巷 叙事 加官进爵 幺幺小丑 啼泣 天怒人怨 水字旁的字 毋字旁的字 错落不齐 食字旁的字 后顾之患 肉字旁的字 長字旁的字 满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