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2:06: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2:06:03
《芭蕉雨 春雨》
作者:王策 〔清代〕
昏昏天影如墨。
不分朝与暮声声滴。
烟柳万丝愁织。
腻得一带纱窗,欲明无力。
苔纹阶畔暗积。
鸠舌唤晴涩。
待何日携琴西城陌。
只一味闷恹恹,忘了今日清明,前朝寒食。
在阴沉的天空下,天色如墨般昏暗,分不清是早晨还是傍晚,只有滴滴雨声不断。烟雾弥漫的柳树如同愁绪般交织着。窗前的纱窗被雨水浸润,想要透出明亮的光,却无能为力。青苔在台阶上暗暗积聚,鸠鸟的叫声唤来晴天却又显得干涩。等到何时我才能携琴漫步在西城的街道上?此时只感到无精打采,竟忘记了今天是清明节,昨天是寒食节。
作者介绍
王策,清代诗人,以细腻的情感和深入的观察著称。他的诗歌常常描绘自然和人情,以表现内心的感受和社会的现实。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春季,正值清明和寒食节前后,正是春雨绵绵、万物复苏的时节。诗人在此时抒发自己对春雨的感受,以及对节日的淡淡惆怅。
《芭蕉雨 春雨》是一首以春雨为主题的抒情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诗歌的开篇以“昏昏天影如墨”引入,描绘了一个阴沉的天空,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听到雨声“声声滴”,使人感受到春雨的细腻与无情。
接下来的“烟柳万丝愁织”更是将自然景象与诗人的愁绪融为一体,柳树的烟雾与愁苦交织在一起,仿佛在诉说着诗人的心事。纱窗的腻润感则暗示着诗人想要摆脱这种沉闷却无能为力的无奈。
随着诗歌的深入,诗人对未来的期待显露出一丝希望,“待何日携琴西城陌”,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晴天的渴望。然而,最后一句“一味闷恹恹,忘了今日清明,前朝寒食”则让人感受到一种时光流逝的惆怅与无奈,节日的意义在雨天的压抑中显得格外苍白。
整首诗以春雨为引子,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内心的情感波动,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对美好事物的追寻。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以春雨为主线,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渴望与对节日的怀念,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呈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昏昏天影如墨”形容了什么样的天气?
A. 晴朗
B. 阴沉
C. 多云
D. 风和日丽
诗人希望在何时携琴到西城?
A. 冬天
B. 春天
C. 夏天
D. 秋天
诗中提到的“今日清明,前朝寒食”是指哪个节日?
A. 中秋节
B. 春节
C. 清明节
D. 端午节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