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卜算子

《卜算子》

时间: 2025-05-03 23:57:04

诗句

衣袂满京尘,荏冉归无计。

王粲登楼已百忧,那更连天雨。

仙侠两蹉跎,有恨和谁理。

红煼欢场宿酒醒,切切琵琶语。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23:57:04

原文展示:

衣袂满京尘,荏冉归无计。
王粲登楼已百忧,那更连天雨。
仙侠两蹉跎,有恨和谁理。
红煼欢场宿酒醒,切切琵琶语。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衣衫沾满了京城的尘土,无奈地归来却没有办法。王粲在楼上已经愁苦万分,更何况外面还连绵不断地下着雨。仙侠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蹉跎,心中的怨恨又能与谁诉说呢?在红色的欢场中,宿醉醒来,耳边响起琵琶的细语,勾起了无尽的感慨。

注释:

  • 衣袂:指衣服的袖子或边缘。
  • 荏冉:形容缓慢而又无奈的样子。
  • 王粲: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因其才华而常被后人提及。
  • 蹉跎:形容时光的流逝与错过,通常带有惋惜之意。
  • 红煼:指欢场、酒楼等地方,带有热闹喧嚣的意味。
  • 琵琶语:琵琶的声音,象征着音乐的细腻与情感的表达。

典故解析:

王粲登楼是指东汉文学家王粲的名作《登楼赋》,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与忧虑。仙侠则指代诗人内心对理想与现实的对立感受,表现出一种无奈的情绪。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清末民初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他在历史上以其对中国现代化的推动和对民主思想的传播而闻名。作品风格独特,兼具传统与现代的特征。

创作背景:

这首《卜算子》创作于清末,正值国家动荡之际,诗人感受到的个人无奈与国家命运交织在一起,表现出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与对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在动荡时代的心路历程。开篇“衣袂满京尘”,以衣衫沾满尘埃的形象,传达出诗人内心的疲惫与无奈,似乎在暗示着他在这个纷杂的社会中难以找到归属感。接着“荏冉归无计”,表达了诗人对归途的迷茫和无奈,突出了一种孤独感。

“王粲登楼已百忧,那更连天雨”,提到王粲,既是对历史的呼应,也体现了诗人对当下的忧虑。在王粲的忧愁与连绵的雨水中,诗人感受到了一种无处诉说的孤寂与悲伤。接下来的“仙侠两蹉跎”,一方面是对理想的追忆,另一方面则体现出对现实的叹息,表现出一种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巨大落差的无奈。

最后两句“红煼欢场宿酒醒,切切琵琶语”,则用欢场的热闹与琵琶的细语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诗人在繁华背后的孤独感,暗示着即便在热闹的场所,也难以掩盖内心的苦楚与思虑。整首诗情感深邃,意象丰富,展现了梁启超对时代的敏锐观察与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衣袂满京尘:诗人衣衫沾满了京城的尘土,象征着其在世俗生活中的沉重与疲惫。
  2. 荏冉归无计:归途漫长,诗人感到无计可施,突显出对未来的迷茫。
  3. 王粲登楼已百忧:提及历史人物王粲,表达出诗人对当下忧愁的共鸣与感受。
  4. 那更连天雨:连绵的雨水,象征着持续不断的忧愁与悲伤。
  5. 仙侠两蹉跎: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表现出对人生的惋惜。
  6. 有恨和谁理:内心的怨恨无处诉说,表现出孤独感。
  7. 红煼欢场宿酒醒:欢场的热闹与宿醉醒来的瞬间,形成鲜明的对比。
  8. 切切琵琶语:琵琶的细语,象征对过往的思念与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衣袂满京尘”比喻生活的艰辛。
  • 对仗:如“仙侠两蹉跎”与“有恨和谁理”,形成对称的美感。
  • 拟人:琵琶的声音被赋予了情感,增加了音乐的灵动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反思,抒发了对生活的无奈与对未来的迷茫,体现了在动荡时代中个体的孤独与无助。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衣袂:象征着个体在世俗生活中的困顿与沉重。
  • 京尘:代表繁华都市的喧嚣与繁杂。
  • 王粲:象征文学与历史的传承,反映出诗人对传统文化的敬畏。
  • 仙侠:代表理想与追求,体现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琵琶:音乐象征,表现出情感的细腻与深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是谁?

    • A. 李白
    • B. 王粲
    • C. 杜甫
    • D. 白居易
  2. 填空题:诗中“荏冉归无计”的意思是____

  3. 判断题:诗人对现实的态度是积极向上的。 (对/错)

答案:

  1. B. 王粲
  2. 归途漫长,感到无计可施。
  3. 错。诗人对现实表现出无奈与忧愁。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楼赋》:王粲的名作,表达对人生的感慨。
  • 《月夜忆舍弟》:杜甫的作品,表现对家人的思念与忧虑。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与《卜算子》在孤独感与思乡情感上的对比。两者都表达了诗人在特定环境下的内心情感,但李白的诗更为简洁明了,而梁启超的诗则充满了历史与现实交织的复杂感受。

参考资料:

  1.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2. 《梁启超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3. 《清代诗词选》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独倚楼(更漏子三首) 御街行·别东山 芳草渡 天门谣 绿头鸭·玉人家 蝶恋花 惜奴娇 下水船 诉衷情(二之一) 风流子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采字旁的字 浃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被色 希腊悲剧 团头聚面 绞丝旁的字 苯环 霸王别姬 拂衣而去 全神灌注 山字旁的字 衬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玄谋庙算 对照 空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戈字旁的字 九头狮子 包含郭的词语有哪些 肀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