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游长安诸寺联句。靖恭坊大兴善寺。蛤像联二十字绝句

《游长安诸寺联句。靖恭坊大兴善寺。蛤像联二十字绝句》

时间: 2025-05-02 05:51:59

诗句

相好全如梵,端倪只为隋。

宁同蚌顽恶,但与鹬相持。

——段成式

虽因雀变化,不逐月亏盈。

纵有天中匠,神工讵可成。

——张希复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51:59

原文展示

游长安诸寺联句
相好全如梵,端倪只为隋。
宁同蚌顽恶,但与鹬相持。
段成式虽因雀变化,不逐月亏盈。
纵有天中匠,神工讵可成。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和对世俗事物的感慨。诗中提到的“相好全如梵”意味着外表的美好和内在的真理相互交织,而“端倪只为隋”则暗示事情的根源与历史背景。接下来的“宁同蚌顽恶,但与鹬相持”说明了人与人之间的争执和对立。最后,诗人提及变化和造物,表达出对命运和人生的思考。

注释

  • 相好:指外表的美好。
  • :佛教中的一种理念,指清净、无染。
  • 端倪:事物的端倪或线索。
  • :此处形容顽固。
  • :一种鸟,寓意争斗。
  • 雀变化:指鸟的变化,象征人生变迁。
  • 月亏盈:指月亮的盈亏比喻命运的变化。
  • 天中匠:指天上的工匠,比喻造物主。
  • 神工:精妙的工艺,形容造物的神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段成式(公元803年-公元863年),字德仁,号白雪,唐代诗人,以其独特的诗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他的诗作常常反映出对人生、自然和宗教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盛世,社会经济繁荣,文化交融,诗人通过游历长安诸寺,感受宗教文化的影响,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愈发深刻。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佛教的哲理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与真实、争斗与和解的深刻理解。开篇以“相好全如梵”引出主题,强调了表象与内在的统一,随后通过“宁同蚌顽恶,但与鹬相持”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争执,表达出一种对人性和社会关系的无奈。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特别是“雀变化”和“天中匠”,不仅展现了人生的无常,也蕴含了诗人对命运的感慨和对造物主的敬畏。整首诗风格清新,意象生动,既有哲学的深度,又不乏诗意的美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相好全如梵:美好的外表与内心的清净相互映衬。
    2. 端倪只为隋:事情的起因与历史的背景密切相关。
    3. 宁同蚌顽恶,但与鹬相持:人与人之间的争执如同蚌与鹬的斗争。
    4. 段成式虽因雀变化,不逐月亏盈:诗人虽经历人生的变化,但不追求命运的波动。
    5. 纵有天中匠,神工讵可成:即使有天上的工匠,神奇的手艺也难以完美。
  • 修辞手法

    • 比喻:使用蚌与鹬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人与人之间的争执。
    • 对仗:诗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主题思想 诗歌探讨了人生的变迁和人性之间的争执,同时反映了对命运的思考,表达出一种超然的心境和对真实的追求。

意象分析

  • :象征清净和真理。
  • 蚌与鹬:象征争斗与对立。
  • 雀变化:象征人生的无常与变化。
  • 天中匠:象征造物的神秘与伟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相好全如梵”中的“梵”指的是什么?

    • A) 美好
    • B) 清净
    • C) 争斗
      答案:B
  2. 诗中提到的“蚌顽恶”是指什么?

    • A) 人与人之间的争执
    • B) 自然的变化
    • C) 宗教的教义
      答案:A
  3. 整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美好与真实
    • B) 争斗与和解
    • C) 人生的无常与命运的思考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与段成式的诗作都有对自然的细腻描写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王维更侧重于自然景观的描绘,而段成式则通过宗教的视角探讨人性与命运。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段成式评传》

相关查询

拟苏少卿寄内 内人斜二首 暮春山中 暮春道中闻蝉 墨梅四首 墨梅四首 鸣筑亭 闽中早春 闽中山间每早白雾四塞咫尺不辨 闵雨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玄字旁的字 倾柯卫足 惭愧无地 支字旁的字 亡秦三户 两点水的字 鸳情 东丹 尤而效之 欠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行字旁的字 笼络人心 建之底的字 包含宰的词语有哪些 叉灰 夺路 翩翩自乐 秣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