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7:51: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7:51:07
游长安诸寺联句。长乐坊安国寺。题璘公院
作者: 段成式 〔唐代〕
静,虚。热际,安居。
郑符龛灯敛,印香除。
东林宾客,西涧图书。
檐外垂青豆,段成式经中发白蕖。
纵辩宗因衮衮,忘言理事如如。
段成式泉台定将入流否,
邻笛足疑清梵馀。
在这安静虚无的环境中,
人们在热浪中安然居住。
郑符的龛灯熄灭,香火也已除去。
东林的宾客聚集,西涧的书籍堆积。
屋檐外悬挂着青豆,段成式的经书中却开出白色的蕖花。
纵然辩论宗教的因缘不断,
却也忘却了言辞,理事如同虚无。
段成式在泉台上,是否会流入水流之中?
邻近的笛声让人怀疑那清脆的梵音是否还在。
段成式,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03年,卒于865年,字仲明,号问陶。段成式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深邃的哲理思想著称,尤其擅长描写山水和寺院的宁静。他的作品常常融合了个人的感悟与对佛教哲理的思考。
这首诗写于段成式游览长安诸寺时,特别是在安国寺的璘公院中。这一时期,随着佛教在唐代的盛行,寺庙成为人们修身养性的场所,诗人在此环境中思索人生与信仰,表达了对宁静和超脱的向往。
《游长安诸寺联句》以其优雅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引发了读者的共鸣。全诗分为几个部分,前半部分描绘了寺院的静谧和人们的安居,表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后半部分则转向对宗教哲理的探讨,强调在辩论宗教的因缘时,往往会忘却言辞的意义,达到一种自我超越的境界。
该诗以“静、虚”开篇,直接引入了诗的主题,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接着,通过对安国寺的环境描写,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诗中提到的“白蕖”,象征着纯洁与智慧,暗示着在纷扰的世间中,内心的宁静与明晰是多么重要。
段成式在作品中自问“泉台定将入流否”,表现出对自己命运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的疑惑。最后一句“邻笛足疑清梵馀”,则将寺院的音乐与外界的喧嚣对比,传达出一种对宁静的向往和对世俗的思考。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渴望心灵的宁静与对宗教哲理的探讨,强调在浮躁的世间中,保持内心的超脱与淡然。
诗的开头用什么词来形容环境?
A. 热
B. 静
C. 喧
D. 恼
“段成式泉台定将入流否”中,“流”是指什么?
A. 水流
B. 时间流逝
C. 意义的流动
D. 生命的流动
诗中提到的“白蕖”象征什么?
A. 财富
B. 智慧
C. 权力
D. 美丽
以上内容旨在深入理解《游长安诸寺联句》,并通过多角度的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古诗词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