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2:10: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2:10:03
泛舟和持国
梅尧臣 〔宋代〕
绿源去未穷,夹岸树蒙蒙。
弱蔓低侵水,残芳不隐丛。
浣衣思越妇,折笋拟江童。
薄暮回船处,潭鱼动镜中。
全诗翻译:
绿水的源头还远未见尽头,岸边的树木郁郁葱葱。
细弱的藤蔓低垂入水,残留的花香隐匿在丛林中。
洗衣服的情景让我想起越地的女子,折竹笋的情景让我想起江边的少年。
在薄暮时回到船上的地方,潭中的鱼在水面上轻轻荡漾,像镜子般闪动。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越妇”与“江童”可能引申出对古代男女角色的描绘,反映出社会的风俗和生活情景。越地指的是古代越国地区,通常与美丽的女子相关联,有丰富的文化底蕴。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天锡,号东山,宋代著名诗人,擅长山水诗,友与苏轼等人,诗风清新自然,讲究意境和情感的表达。
创作背景:
该诗可能是在梅尧臣泛舟游览时所作,表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反映出当时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与心境。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新自然的山水画面,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感受。开头两句“绿源去未穷,夹岸树蒙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延绵的景象,绿水环绕,树木成荫,仿佛让人置身于一个幽静的自然环境中。接下来的“弱蔓低侵水,残芳不隐丛”,诗人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了水边的植物生长状态,隐喻着生命的顽强与自然的和谐美。
“浣衣思越妇,折笋拟江童”两句引入了人文情感,洗衣的女子和采笋的少年,分别代表了古代女性的勤劳和青春的活力。这不仅是对生活的写照,也是对人情的细腻观察,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最后两句“薄暮回船处,潭鱼动镜中”则以薄暮时分的意境结束,潭边的鱼在水中轻轻游动,宛如镜子般的画面,既有动感又蕴含静谧,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整体而言,梅尧臣通过对自然与人文的细致描绘,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同时也表达了一种淡淡的乡愁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人文情感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传达出一种淡淡的乡愁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描绘的水源是什么颜色的?
A. 蓝色
B. 绿色
C. 白色
D. 红色
诗中提到的“越妇”与“江童”分别代表什么?
A. 老年人与儿童
B. 女性与男性
C. 勤劳与青春
D. 富贵与贫贱
诗的最后一句描绘了什么景象?
A. 日出
B. 晴天
C. 薄暮中的潭鱼
D. 风雨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
以上内容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泛舟和持国》,并增强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