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20:21: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20:21:52
西南产脩竹,色异东筠绿。
裁箫映檀唇,引枝宜凤宿。
移从几千里,不改生幽谷。
这首诗描绘了生长在西南地区的脩竹,与东边的筠竹颜色不同。用脩竹制作的箫声映衬着檀香的唇色,竹枝引来凤凰栖息。虽然这竹子从几千里外移植而来,但在幽静的山谷中依然生长得很好。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号菉荫,福建南平人。宋代著名诗人,以五言绝句和律诗闻名。他的诗风清新高远,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梅尧臣在文学上的成就,使他被后世称为“初唐四杰”之一。
这首诗是梅尧臣在东园中所作,反映了他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和对生活情趣的向往。创作时正值南宋时期,社会动荡,诗人通过对竹子的描写,寄托了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梅尧臣的《和普公赋东园十题 其九 紫竹》以其清新独特的意象吸引了读者的目光。诗的开头提到“西南产脩竹”,立即将读者的视线引向自然界的丰富多彩。脩竹的颜色与东筠的绿色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自然的多样性与独特性。
接下来的两句中,“裁箫映檀唇”,诗人通过音乐与美丽的嘴唇联结起来,巧妙地将竹子与人的美丽形象结合,突显了竹子在文化中的重要性。这里的“凤宿”则进一步提升了诗的意境,凤凰作为一种神话生物,象征着高贵与吉祥,暗示着在这片幽静的山谷中,生命的和谐美好。
最后一句“移从几千里,不改生幽谷”,表达了无论竹子来自何方,它依然能够在这片幽静的环境中茁壮成长,象征着一种坚韧和适应的精神。这种意象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的力量,令人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紫竹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及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竹子作为自然的象征,寄托了生命的坚韧与美好的希望。
选择题:脩竹生长于哪个地区?
填空题:诗中提到“裁箫映__唇”。
判断题:诗中“移从几千里”表达了竹子的适应性。 (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