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3:16: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3:16:07
举世游方内,规规臆见拘。
惟其全体大,所以四隅无。
矩絜岂能尽,轨同安有殊。
其崖谁见者,何岸可登乎。
固异管窥智,宁如斗绝区。
彼哉露圭角,毋乃小人儒。
全诗翻译:
在这个世界上,大家都在局限于一种狭隘的见解,因而变得拘泥不化。唯有大气磅礴的整体,才使得它的四隅都没有限制。尺规能否测量尽一切,轨道又岂能有不同?那崖边的景象谁能看见,哪一岸的风光又可攀登?固然不同于管中窥天的狭隘见识,宁愿在广阔的天地中寻找真正的智慧。那露出边角的,难道不是小人和儒者的局限?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仲明,号玉峰,宋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他的诗歌风格兼具豪放与细腻,常常关注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同时,他是理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强调理智与道德的结合。
《学进士作大方无隅二首》创作于南宋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动荡,士人对自身价值的追求与对社会现象的反思成为诗歌的重要主题。诗中表达了对狭隘见解的不满,提倡更为广阔的视野和胸怀。
这首诗通过对比“拘泥”和“广阔”的意象,揭示了作者对人生态度的思考。开篇以“举世游方内”描绘了一个被局限的世界,接着用“惟其全体大,所以四隅无”强调了大气磅礴的整体观念,表明只要心中有大义,就能超越狭隘的局限。后面几句通过对比尺规、轨道等具体的工具,进一步探讨了知识与智慧的局限性,反映了作者对传统知识的批判。
整首诗结构紧凑,层层递进,情感深沉而又理智。刘克庄不仅表达了对小人儒者的批评,更通过对“管窥”的反思,展现了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倡导人们应有更为宽广的胸襟和见识,去迎接复杂多变的世界。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提倡宽广的视野与深邃的智慧,反对狭隘的见解,鼓励人们超越自我局限,追求更高的理想。
诗中提到的“四隅”象征着什么?
A. 自由 B. 局限 C. 知识 D. 大气
诗人批评的对象是哪个群体?
A. 小人和儒者 B. 诗人自己 C. 政府 D. 商人
“管窥”一词的含义是:
A. 宽广的视野 B. 狭隘的见解 C. 深邃的智慧 D. 传统的知识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刘克庄的诗更注重思想的深度与哲理的探讨,李白则更多表现出一种豪放的个性和对人生的洒脱态度。两者在风格上形成鲜明对比,各自展现了不同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