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2:42: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42:56
丫髻唐衣八尺长,试看风骨已昂藏。
丹成屡诧飞升去,客至多称吐纳忙。
近习星文兼卖卜,每寻洞穴不赍粮。
或云曾与阵抟遇,拟问先生乞睡方。
一个打着丫髻、穿着唐代长衣的道士,看看他那挺拔的风骨,真是高大威猛。
他屡次炼丹,结果引来别人惊讶地问他飞升的事情,客人来访时总是忙于吐纳(修炼)。
他近来学习星象和算命,每次去洞穴(修炼)时却不带粮食。
有人说他曾与阵抟相遇,想要请教先生乞求一种安眠的法子。
作者介绍:刘克庄,字廷璐,号青山,南宋著名诗人和词人,擅长山水田园诗,作品多表达个人情感和自然景观。其诗词风格清新,常表现出对道教文化的向往。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诗人通过描绘道士形象,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道教文化的探讨和思考。
《道士》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一个道士高大的形象以及其修道生活的情景。诗中道士的服装和气质暗示了他来自古老的文化传统,体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气质。诗人以“丹成屡诧飞升去”表达了道士炼丹求道的艰辛与期待,反映出道教文化中对长生不老的追求。
此外,诗中提到“客至多称吐纳忙”,不仅表现了道士的忙碌,也暗示了修行之路的孤独与清苦。道士在追求灵性升华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物质生活的匮乏,“不赍粮”便是对此的真实写照。最后一句提到与“阵抟”的相遇,体现了道教修炼中人与自然、人与天地的密切关系,表达了对修行方法的渴求与探索。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反映了对道教文化的尊重与向往,同时也揭示了修道过程中的艰辛与孤独,表现了追求精神自由与超脱的理想。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的“飞升”指的是什么?
“不赍粮”中的“赍”是什么意思?
诗人通过道士的形象想表达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比较刘克庄的《道士》与王维的《鹿柴》,前者侧重于道士的修行与内心的追求,后者则更关注自然景色与心境的和谐。两者都体现了超脱世俗的理想,但表达方式与侧重点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