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道士

《道士》

时间: 2025-05-02 12:42:56

诗句

丫髻唐衣八尺长,试看风骨已昂藏。

丹成屡诧飞升去,客至多称吐纳忙。

近习星文兼卖卜,每寻洞穴不赍粮。

或云曾与阵抟遇,拟问先生乞睡方。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42:56

原文展示:

丫髻唐衣八尺长,试看风骨已昂藏。
丹成屡诧飞升去,客至多称吐纳忙。
近习星文兼卖卜,每寻洞穴不赍粮。
或云曾与阵抟遇,拟问先生乞睡方。

白话文翻译:

一个打着丫髻、穿着唐代长衣的道士,看看他那挺拔的风骨,真是高大威猛。
他屡次炼丹,结果引来别人惊讶地问他飞升的事情,客人来访时总是忙于吐纳(修炼)。
他近来学习星象和算命,每次去洞穴(修炼)时却不带粮食。
有人说他曾与阵抟相遇,想要请教先生乞求一种安眠的法子。

注释:

  • 丫髻:一种发型,通常指女子的发髻。
  • 唐衣:指唐代的服装,表现出古风。
  • 丹成:指炼成丹药。
  • 飞升:道教中指修炼得道,升天成仙。
  • 吐纳:指呼吸调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
  • 星文:指星象学。
  • 卖卜:指算命、占卜。
  • 不赍粮:不带粮食,意味着隐居或修炼的清贫。
  • 阵抟:阵抟是道教中一种修炼术,可能与飞升相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克庄,字廷璐,号青山,南宋著名诗人和词人,擅长山水田园诗,作品多表达个人情感和自然景观。其诗词风格清新,常表现出对道教文化的向往。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诗人通过描绘道士形象,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道教文化的探讨和思考。

诗歌鉴赏:

《道士》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一个道士高大的形象以及其修道生活的情景。诗中道士的服装和气质暗示了他来自古老的文化传统,体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气质。诗人以“丹成屡诧飞升去”表达了道士炼丹求道的艰辛与期待,反映出道教文化中对长生不老的追求。

此外,诗中提到“客至多称吐纳忙”,不仅表现了道士的忙碌,也暗示了修行之路的孤独与清苦。道士在追求灵性升华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物质生活的匮乏,“不赍粮”便是对此的真实写照。最后一句提到与“阵抟”的相遇,体现了道教修炼中人与自然、人与天地的密切关系,表达了对修行方法的渴求与探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联描绘了道士的外表与风骨,表现出其非凡的气质。
  • 第二联则反映道士炼丹的频繁与他人对其飞升的惊叹,展现了道士在社会中的特殊地位。
  • 第三联表现了道士在修行中的困境,强调其对物质的漠视。
  • 第四联则引入道教传统修行的故事,表现出对智慧与安宁的渴望。

修辞手法

  • 用对仗如“丹成屡诧”与“客至多称”提升了诗的韵律感。
  • 形象化的描述如“丫髻唐衣”使道士形象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反映了对道教文化的尊重与向往,同时也揭示了修道过程中的艰辛与孤独,表现了追求精神自由与超脱的理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道士:象征追求真理与长生的修行者。
  • 丹药:象征着追求不老与超越尘世的理想。
  • 洞穴:隐喻修行与内心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飞升”指的是什么?

    • A. 升天成仙
    • B. 飞行
    • C. 旅行
    • D. 结束
  2. “不赍粮”中的“赍”是什么意思?

    • A. 带
    • B. 送
    • C. 吃
    • D. 买
  3. 诗人通过道士的形象想表达什么?

    • A. 对财富的追求
    • B. 对道教文化的向往
    • C. 对世俗生活的热爱
    • D. 对权力的渴望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比较刘克庄的《道士》与王维的《鹿柴》,前者侧重于道士的修行与内心的追求,后者则更关注自然景色与心境的和谐。两者都体现了超脱世俗的理想,但表达方式与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道教文化与诗歌》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长短句 修身诀 洞庭湖君山颂 剑画此诗于襄阳雪中 别诗二首 赠李德成(德成善医) 七夕 海上相逢赵同 献郑思远施真人二仙 六么令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傍门依户 鲕石 名存实亡 觅迹寻踪 爿字旁的字 谢天谢地 包含衡的成语 迎附 卜字旁的字 寸字旁的字 浪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虚词 驿步 包含殉的词语有哪些 爪字旁的字 一方之艺 肆意为虐 牛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