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冬夜读几案间杂书得六言二十首 其七

《冬夜读几案间杂书得六言二十首 其七》

时间: 2025-05-02 05:01:54

诗句

昔有初祖见性,今无导师指迷。

死底埋震旦东,活底在葱岭西。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01:54

原文展示:

昔有初祖见性,今无导师指迷。死底埋震旦东,活底在葱岭西。

白话文翻译:

很久以前的祖师(指佛教的创始人)看到了真理,而如今却没有老师来指引迷惑。死者的尸体埋在震旦(指中国的东部),而活着的人却在葱岭(指西方)那边。

注释:

  1. 初祖:指佛教的创始人或最初的祖师,常用来象征对真理的领悟。
  2. 见性:见到事物的本质或真理。
  3. 导师:引导和教诲的老师。
  4. 指迷:指引迷途,帮助他人走出困惑。
  5. 震旦:古代对中国东部的称呼。
  6. 葱岭:指位于西方的山脉,象征着生存与希望。

典故解析:

这首诗提到的“初祖”与“见性”都与佛教哲学密切相关,强调了原始的智慧与后世的迷茫。震旦与葱岭的对比,体现了生死的哲学思考,死者与活者的境地划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子华,号澹庵,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词人。他深受理学影响,诗风清新脱俗,常以哲理和自然相结合的方式表达情感与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是士人对佛教与道教思考的时节,反映了刘克庄对生死、真理与人生的探讨。

诗歌鉴赏:

刘克庄在这首诗中探讨了真理的获取与迷茫的状态,表现出一种哲学上的沉思。开头提到“初祖见性”,象征着一种无上智慧的境界,展现了他对古代智慧的仰慕与追求。与之对应的是现代的困惑,诗中“今无导师指迷”则揭示了当代人在追求真理时的孤独与无助。

整首诗通过“死底”和“活底”的对比,表现出一种生死观的哲学思考。震旦与葱岭的地理象征不仅反映了中国的东西方文化差异,也隐喻着生与死的不同境地。诗歌通过简练的语言与深邃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智慧与存在的思考,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昔有初祖见性:昔日的祖师看到了真理,表达了对智慧的向往。
  2. 今无导师指迷:如今却没有人能够引导我们走出迷茫,反映了时代的困惑。
  3. 死底埋震旦东:死者的尸体埋在东边,象征着传统与过去。
  4. 活底在葱岭西:活着的人在西方,暗示着希望与生的可能。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死底”和“活底”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作品的节奏感。
  • 隐喻:震旦和葱岭不仅是地理上的分界,也象征着生死的哲学。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生死、真理与智慧,表现出对古代智慧的尊重与现代迷惘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真谛的深入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初祖:象征智慧与真理的源头。
  2. 导师:引导者,代表迷失中的渴望。
  3. 震旦:传统与过去的象征。
  4. 葱岭:生机与未来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初祖”在诗中指的是哪位人物?
    • A. 道教的创始人
    • B. 佛教的创始人
    • C. 儒教的创始人
    • D. 任何老师
  2. “震旦”指代的是哪个方向?
    • A. 西方
    • B. 南方
    • C. 东方
    • D. 北方
  3. 诗中提到的“导师”代表了什么?
    • A. 朋友
    • B. 指引和教导者
    • C. 对手
    • D. 家人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可以将刘克庄的这首诗与王维的《鸟鸣涧》进行对比。两首诗都涉及自然与哲理,但刘克庄更侧重于生死与智慧的探讨,而王维则更多表现出自然的宁静与人生的淡泊。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
  • 《刘克庄研究》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喜峰口观三卫贡马 山海关陈职方邀登观海亭作 塞下曲赠翁东厓侍郎总制十首 塞下曲赠翁东厓侍郎总制十首 塞下曲赠翁东厓侍郎总制十首 塞下曲赠翁东厓侍郎总制十首 塞下曲赠翁东厓侍郎总制十首 塞下曲赠翁东厓侍郎总制十首 塞下曲赠翁东厓侍郎总制十首 塞下曲赠翁东厓侍郎总制十首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示字旁的字 病字头的字 肾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搜章摘句 谷字旁的字 迂惑 四方八面 用管窥天 包含姜的成语 几字旁的字 无从措手 土圭 避谤 矢字旁的字 菲食薄衣 颠扑不磨 杀一儆百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