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6:20: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6:20:39
采桑子·群芳过後西湖好
作者: 欧阳修
群芳过後西湖好,
狼籍残红。
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
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
双燕归来细雨中。
群芳盛开之后,西湖的景色更显迷人,
满地狼藉的残花,
纷飞的柳絮如烟雾般弥漫。
垂柳在栏杆旁随风摇曳,
乐声散去,游人也已离去,
这时才感受到春天的空虚。
帘子轻垂,
两只燕子在细雨中归来。
该诗虽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提及的意象如“飞絮”“垂柳”等在古代诗词中常常代表春天的生机与流逝,反映了自然变化与人生感怀的主题。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历史学家。其诗词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尤其擅长词。
本词作于春末夏初,正值西湖繁花落尽之时,诗人在此时感受到春天的变迁与游人离去的寂寥,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感伤。
《采桑子·群芳过後西湖好》通过对西湖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短暂美好的感慨。开篇“群芳过後西湖好”一句,便将视角聚焦于西湖的自然美。残红的狼藉与飞舞的柳絮,既描绘了春花的凋零,也暗示着时光的流逝。随着游人的离去,春天的欢愉似乎也渐渐消散,留下的只有一种空寂的感觉。诗人在此时感受到春天的空虚,体现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感伤。
尤其是“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二句,展现了春天的另一种生机。尽管游人已去,但双燕却在细雨中归来,给人以新生的希望。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绘,表现出一种生与死、去与归的哲理,揭示了自然与人情的交融,以及对流逝的深刻感悟。
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失落,同时也展现了自然的轮回与生命的延续。通过对西湖春景的描绘,诗人传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诗中提到的“残红”指的是什么?
“双燕归来细雨中”表现了什么情感?
欧阳修是哪个朝代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