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读汉书二首

《读汉书二首》

时间: 2025-05-08 04:17:14

诗句

乃祖宽仍豁,曾孙察作明。

不将囊底智,分减及元成。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8 04:17:14

原文展示

读汉书二首
——杨万里

乃祖宽仍豁,曾孙察作明。
不将囊底智,分减及元成。

白话文翻译

第一首:
我的祖辈胸怀宽广,曾孙明理通达。
他们不把聪明才智藏在囊底,
而是将其分享,助力于元成的发展。

注释

字词注释:

  • 乃祖:指的是祖先、祖宗。
  • 宽仍豁:形容祖先的胸怀宽广、性格豁达。
  • 曾孙:指的是孙子的孙子,代表后代。
  • 察作明:意指透彻明了、洞察事理。
  • 囊底智:比喻把聪明才智藏在心底、不加以利用或分享。
  • 分减:分开减少,指分享与贡献。
  • 元成:可能指代元代的成就,或是对未来发展的积极影响。

典故解析:
汉书,是指《汉书》,是东汉班固所作的史书,记载了汉朝的历史。诗中提到的“汉书”可见作者对历史的崇敬与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擅长写景抒情,诗风清新脱俗,语言质朴自然。他的诗歌常常反映日常生活与自然景观,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与政治变革的时代。作者以“读汉书”为引,反映出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同时寄托了对后代的期望与教诲。

诗歌鉴赏

杨万里的《读汉书二首》以其简练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对后代的寄托。诗中通过对祖先和后代的描绘,表现了家族的传承与智慧的共享。作者以“乃祖宽仍豁”开篇,直接展现出祖辈的宽广胸怀及豁达性格,这种品德在诗人心中是极为重要的。接着,提及“曾孙察作明”,不仅赞美了后代的聪慧,也暗示了智慧的延续。

“不将囊底智,分减及元成”一句,则是诗的核心思想。它强调智慧的分享与传播,反对将聪明才智埋没在心底。通过这两句,杨万里传达出一种社会责任感,鼓励后代在继承智慧的同时,更要将其用于实践,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整首诗在简洁中蕴含丰富的思想,表达了对历史的尊重与对未来的期许,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修养与对人类智慧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乃祖宽仍豁:表达对祖辈宽广心胸的赞美,突出其性格特征。
  • 曾孙察作明:对后代的肯定与期待,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 不将囊底智:反思人们对智慧的态度,提倡分享。
  • 分减及元成:寄希望于后代能够将智慧用于成就伟业。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中的“乃祖宽仍豁,曾孙察作明”形成了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智慧比作藏于“囊底”的财富,形象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祖辈与后代的描绘,传达了智慧的传承与分享的重要性,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期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祖辈:象征着历史与传统。
  • 后代:象征着未来与希望。
  • 智慧:象征着知识的力量与价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杨万里是哪一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元代
    D. 明代

  2. 诗中提到的“囊底智”是指什么?
    A. 体力
    B. 智慧
    C. 财富
    D. 声望

  3. 诗的主题思想主要关于什么?
    A. 对祖辈的怀念
    B. 智慧的传承与分享
    C. 自然的美景
    D. 政治的变革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同样体现了对历史、传统的尊重与自然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可以与李白的《将进酒》进行对比。两者都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但杨万里更侧重于历史的传承与智慧的分享,而李白则更注重个人的豪情与壮志。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杨万里诗集》
  • 《汉书》
  • 《宋代诗人研究》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惜余春慢 赋慈仁古松 惜余春慢 老伎 惜余春慢二首 其二 惜余春慢二首 其一 惜余春慢 送春 惜余春慢 徐金桥主政集同人于尺五庄饯春 惜余春慢·崇效寺楸花 惜余春慢 和鲁逸仲 惜双双令 惜双双令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饰品 间不容瞬 坛山刻 里字旁的字 雍荣闲雅 盛情难却 丝条 片字旁的字 缓歌慢舞 刀字旁的字 熹平石经 照相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文字旁的字 如履如临 鬼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