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上韩公枢密 其二

《上韩公枢密 其二》

时间: 2025-07-27 21:23:21

诗句

想见皇华过二京,壶浆夹道万人迎。

连昌宫里桃应在,华萼楼头鹊定惊。

但说帝心怜赤子,须知天意念苍生。

圣君大信明如日,长乱何须在屡盟。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7 21:23:21

原文展示:

上韩公枢密 其二
作者: 李清照

想见皇华过二京,
壶浆夹道万人迎。
连昌宫里桃应在,
华萼楼头鹊定惊。
但说帝心怜赤子,
须知天意念苍生。
圣君大信明如日,
长乱何须在屡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朝政的关心和对皇帝的期待。诗人想象着皇帝经过京城时,沿途有成千上万的人迎接,热情洋溢。连昌宫里的桃花应该正盛开,而华萼楼上的喜鹊也一定会被这盛景所惊扰。诗人认为,帝王应当怜惜忠诚的子民,应该明白天意在于关心百姓的生存。圣明的君主就像明亮的太阳一样,治理国家的信念坚定而清晰,那么国家的动乱又何必在不断的盟誓中重复呢?

注释:

  • 皇华:指皇帝的威仪与光辉。
  • 壶浆:指酒水,古时用来形容迎接贵客的礼仪。
  • 连昌宫:宫殿名,古代皇宫之一。
  • 华萼楼:楼名,古代建筑,象征着高雅和美丽。
  • 赤子:指忠诚的臣民。
  • 苍生:指普通百姓。
  • 圣君:明智的君主。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连昌宫”和“华萼楼”均为古代宫殿的名称,代表着皇权的象征。李清照在诗中运用这些典故,反映出对国家政治的关注与对人民生活的关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清照(1084年-1155年),字易安,号漱玉,宋代著名女词人,文学成就斐然。她的词以抒情见长,常常带有婉约的风格。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南宋时期,李清照所处的时代动荡不安,国破家亡的经历使她对国家和百姓的命运充满关切,体现出一种深沉的爱国情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朴实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传达了李清照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开篇用“想见皇华过二京”描绘出一幅热烈的迎接场景,展现了人民对皇帝的期盼与信任。接着提到“连昌宫里桃应在”,用桃花的盛开象征着繁荣的景象,表现出对国泰民安的向往。

然而,诗人的情感并不止于表面的热闹与美好,她在后半部分表达了对皇帝的期望,即希望他能体恤民众,维护国家的安定。通过“但说帝心怜赤子,须知天意念苍生”,李清照提醒统治者,真正的明君应当关注百姓的生活,理解他们的苦难。最后一句“长乱何须在屡盟”,更是道出对政治承诺的质疑,表达了对长治久安的渴望。

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美好景象的描绘,又有对政治的深刻思考,展现出李清照作为一位女性诗人在时代变迁中的敏感与深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想见皇华过二京:想象皇帝的威仪经过两京(即汴京、南京),表达了对皇帝的期望。
  2. 壶浆夹道万人迎:在迎接皇帝的过程中,沿途喝酒、献浆的人数不胜数,显示出民众的热情。
  3. 连昌宫里桃应在:提到连昌宫的桃花,暗示着春天的景象,预示着繁荣。
  4. 华萼楼头鹊定惊:喜鹊在高楼上惊讶,象征着对盛事的惊喜与期待。
  5. 但说帝心怜赤子:希望皇帝能体恤忠诚的臣民。
  6. 须知天意念苍生:提醒统治者要明白上天的意志在乎百姓。
  7. 圣君大信明如日:形容明君的德行如太阳般明亮。
  8. 长乱何须在屡盟:若能治理有道,国家何需不断立誓盟约,反映了对政治稳定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皇帝的德行比作“明如日”,形象生动。
  • 对仗:诗句之间的结构相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桃花与喜鹊象征着繁荣与喜庆,传达了诗人的美好愿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李清照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人民生活的关切。通过对皇帝的期待,诗人希望统治者能够体恤民众,明白上天的意志在关心百姓的生存,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体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皇华:象征权威与光辉,代表皇帝的威望。
  • 壶浆:象征热情与迎接,反映民众对皇帝的期待。
  • 桃花:象征繁荣与美好,寄托对国泰民安的愿望。
  • 喜鹊:象征吉祥与惊喜,表现出对盛事的期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连昌宫”象征什么?

    • A. 皇帝的威仪
    • B. 繁荣的景象
    • C. 忠诚的臣民
  2. 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是?

    • A. 个人情感
    • B. 国家政治与民生
    • C. 追忆往事
  3. 诗中提到的“苍生”指的是?

    • A. 皇帝
    • B. 平民百姓
    • C. 士大夫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诗词对比:
李清照与苏轼的诗歌都表达了对国家与百姓的关心,虽然风格不同,但都展现出对社会责任的重视。李清照的细腻与苏轼的豪放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各自的个性与时代背景。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李清照诗词全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相关查询

柳营曲·叹世 剑池 和其年即事原韵 秋夕 重九前五日西园小饮 题桃源 铜柱辞 挽周晋仙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寡见鲜闻 瓦字旁的字 齒字旁的字 崖广 躭淫 如有所失 锦囊术 柳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两点水的字 输攻墨守 包含移的词语有哪些 存身 木字旁的字 石字旁的字 五星联珠 卧冰求鲤 包含露的成语 剽悍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