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21:07: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21:07:53
天孙懒困抛云机,却倩月姊看残丝。
玉兔偷将乞风伯,和机失却天未知。
风伯得丝那解织,未尝躬桑那解惜。
掀髯一笑戏一吹,散入寒空收不得。
晓来翠岭莹无痕,片云忽裂落岭根。
须臾吹作万缕银,乃是天丝不是云。
远山成练不曾捲,近林成纱未经剪。
坐看斜飞拂面来,分明是丝寻不见。
元来著面化成水,是水是丝问谁子。
天上的织女懒得操劳,抛弃了织云的机杼,她让月亮姐姐来打理剩下的丝线。
玉兔偷偷地向风伯乞求,却又因织机失去了天上的丝线。
风伯得到丝线又怎么能织呢?他从未亲自种桑,也不懂得珍惜。
风伯掀起胡须一笑,轻轻一吹,丝线散落到寒冷的天空中,再也无法收回。
清晨时分,青翠的山岭上没有丝毫痕迹,忽然一片云裂开,落在山脚下。
片刻之间,这云便化作万缕银丝,原来是天上的丝,而不是云。
远处的山像绸缎一样,从未被卷起,近处的树林像纱一样,没有经过剪裁。
我坐在那里,看着丝线斜飞而来,明明是丝,却怎么也找不到。
原来这些丝线贴在脸上化作水,那究竟是水还是丝呢?问谁能解?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著称,倡导“诗中有画”的理念。
《天丝行》是杨万里在一个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创作的,诗中描绘了天上丝线的奇妙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其创作可能受到当时社会对自然的崇尚以及个人情感的影响。
《天丝行》是一首充满想象力和艺术性的诗作,诗人通过描绘天上丝线的形成及其变化,展现了自然界的奇妙与神秘。开篇描绘了织女的懒惰和月亮的介入,反映出一种轻松的氛围,给人一种天上人间交融的感觉。
随着诗歌的推进,诗人通过玉兔向风伯乞求丝线的情节,生动地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微妙关系。风伯的无奈和嬉戏,象征着自然力量的不可捉摸,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与无力。
后半部分的意象更加细腻,诗中描绘的“万缕银”与“成练”、“成纱”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自然的多样性与变化。最后一句将“水”和“丝”进行对比,留给读者思考的余地,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深刻观察与哲学思考。
整首诗在形式上运用对仗与音韵的美感,语言清新而富有韵味,深刻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感悟,令人回味无穷。
《天丝行》通过描绘天上丝线的奇妙变化,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了诗人对生命与自然的思考,同时也展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这些意象在诗中互相交织,形成了一个美丽而又复杂的自然图景,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天孙懒困抛云机中的“天孙”指的是谁?
诗中提到“万缕银”是指什么?
诗中“掀髯一笑戏一吹”是指哪个角色?
对比《天丝行》和李白的《静夜思》,前者侧重描绘自然景象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后者则着重于抒发个人情感与思乡之情。两者在意象和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体现了不同的诗歌风格与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