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30 17:30: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30 17:30:37
喜雨
作者: 杜甫 〔唐代〕
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
入空才漠漠,洒迥已纷纷。
巢燕高飞尽,林花润色分。
晚来声不绝,应得夜深闻。
南方的土地干旱无雨,今天早上江面上出现了云。
云彩进入空中时才微微显现,细雨已经纷纷而下。
燕子已经飞得很高,树林里的花儿也得到了滋润。
到了晚上雨声不断,应该能在夜深时分听到它。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此诗暂无特别著名的典故,但“燕子”在古诗词中常用来象征春天和生机。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杜甫,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风格沉郁,情感深邃。
创作背景: 《喜雨》写于南方的干旱时节,诗人对雨水的渴望与期待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尤其是在饱受干旱之苦的情况下,雨水的降临更显得弥足珍贵。
《喜雨》是杜甫以细腻的笔触描绘雨景、抒发情感的一首诗。诗的开头,诗人描绘了南国的干旱情景,表现出人们对雨水的渴望。这种渴望随着江面上云彩的出现而愈加强烈,给人以希望的感觉。接下来的两句描绘了雨水的轻柔与细腻,表现出自然的和谐美好。燕子的飞走象征着生机的消逝,而树林中的花朵因为雨水而重新焕发活力,形成鲜明的对比。最后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雨声的期待,夜晚的宁静与雨声的交织让人感受到自然的韵律与生命的延续。整首诗不仅有着清新的自然描写,更蕴含着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变化的敏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雨水的降临,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它不仅是对干旱的叹息,更是对雨水带来生机与希望的感激,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望。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相互交织,形成了诗歌的整体情感基调,突显了自然与生命的关系。
诗词测试:
杜甫的《喜雨》主要描写了什么自然现象?
诗中提到的“巢燕”指的是什么?
诗的最后一句“应得夜深闻”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