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18:59: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8:59:33
登大茅公
作者: 王安石 〔宋代〕
一峰高出众山颠,
疑隔尘沙道里千。
俯视烟云来不极,
仰攀萝茑去无前。
人间已换嘉平帝,
地下谁通句曲天。
陈迹是非今草莽,
纷纷流俗尚师仙。
这首诗描写了一座高峰的壮观景象,诗人站在山顶,俯瞰着无尽的烟云,仿佛置身于人间与天地之间。山峰高耸,似乎与尘世隔绝,通向遥远的天际。诗中提到“嘉平帝”,是指历史的变迁,暗示人间的沧桑与变幻。最后,诗人感叹时世的纷扰与流俗,呼唤对仙道的向往与追求。
作者介绍: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推行变法,提倡“青苗法”等一系列改革,致力于国家的富强与民生的改善。王安石在文学上以诗、文、词、赋皆有成就,尤其在诗歌上,有着较高的成就。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王安石的晚年,他在政治上遇到挫折,内心感到迷茫和孤独。登上高峰,远离尘世的繁杂,寄托了他对理想与超脱的追求。
《登大茅公》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诗,体现了王安石对自然的深切感悟和对人世纷扰的超然态度。诗的开头,以“一峰高出众山颠”引入,立刻营造出一种崇高的气势,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接着,诗人通过“俯视烟云”和“仰攀萝茑”,展现了高山的广阔与深邃,使人感受到身处高处的开阔与自由。
诗中提到“人间已换嘉平帝”,体现了历史的变迁和世事的无常,表达了诗人对人间事态的冷静观察和思考。最后两句,流俗的纷扰与对仙道的向往形成鲜明对比,抒发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整首诗意境深远,形象生动,既有哲理的思考,又有对自然的热爱,体现了王安石作为一位诗人的深厚功力和独特视角。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本诗运用了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如“俯视烟云”“仰攀萝茑”,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的表现力与节奏感。
主题思想:全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历史的反思以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展现了王安石的哲思与情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嘉平帝”是哪位皇帝?
诗中“俯视烟云”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诗的最后一句提到了“尚师仙”,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向往?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