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临刑赋

《临刑赋》

时间: 2025-07-26 22:45:23

诗句

圣主何曾识仲都,可嗟社稷在须臾。

市东便是神仙窟,何必乘舟泛五湖。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6 22:45:23

原文展示:

圣主何曾识仲都,可嗟社稷在须臾。
市东便是神仙窟,何必乘舟泛五湖。

白话文翻译:

圣明的君主何曾了解仲都(即古代的济南),可叹社稷(国家的根基)在瞬息之间就可能改变。
市东便是神仙的洞府,何必乘舟去漂泊五湖四海。

注释:

  • 圣主:指明君、英明的君主。
  • 仲都:古地名,后指济南。
  • 社稷:泛指国家和人民,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神,象征国家的根基。
  • 须臾:瞬间、片刻。
  • 市东:指市场的东边。
  • 神仙窟:神仙的居所,形容一种理想的境界。
  • 五湖:指中国的五大湖泊,象征远行和漂泊。

典故解析:

“仲都”在古代文学中常用以指代一些重要的城市,常与历史、文化相关联。社稷是古代中国对国家和人民的尊称,强调国家的稳定和安宁。诗中提到的“神仙窟”隐喻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思考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损(约618年-约686年),字景仁,唐代人,官至宰相,因其才华和品德受到后世的推崇。他的诗风清新,语言简练,擅长描写社会现象和人情世故。

创作背景:

《临刑赋》创作于唐代,是在当时社会动荡和政治变迁的背景下,表达了对国家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反映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感悟。

诗歌鉴赏:

《临刑赋》以简练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与对现实的反思。前两句通过对“圣主”的质问,暗指了对当时统治者缺乏明智之见的失望,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后两句则通过“神仙窟”和“五湖”的对比,表达了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与现实的无奈。诗中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强调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变迁的深刻感悟。整体来看,诗歌充满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富有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圣主何曾识仲都:质问明君是否了解国家的重要性,暗含对统治者的批评。
  • 可嗟社稷在须臾:感叹国家的命运变化无常,常在瞬息之间。
  • 市东便是神仙窟:描绘市东存在着理想的归宿,象征一种平静、安宁的生活。
  • 何必乘舟泛五湖:反问何必远行寻找理想,强调理想往往近在咫尺。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理想与现实的对比,突显出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 反问:增强了诗句的情感力度,表达出诗人的无奈与失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思考,体现了深刻的历史意识和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仲都:象征国家的中心与命运。
  • 社稷:象征国家的根基与安宁。
  • 神仙窟:象征理想与超脱的生活。
  • 五湖:象征漂泊与追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圣主”指的是谁?

    • A. 明君
    • B. 平民
    • C. 神仙
  2. 填空题:诗中“社稷在____”表达了国家命运的瞬息万变。

  3. 判断题:诗人认为理想的生活在五湖四海中可以找到。(对/错)

答案:

  1. A. 明君
  2. 须臾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杜甫
  • 《滕王阁序》- 王勃

诗词对比:

  • 《登高》与《临刑赋》均表现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但杜甫的作品更为悲壮,强调个人与国家命运的紧密关联;而杨损则更注重理想与现实的对比,表现出一种哲思。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南乡子 南乡子 上巳前一日,同屏山、云林、云姜游可园,园为宗室崇文别墅 南乡子 南乡子 游江津四面山 其三 夜宿农家小店 南乡子 其二 南乡子 南乡子·醉态 南乡子·一雪静林皋 南乡子 南乡子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河汾门下 枕戈汗马 比字旁的字 面授机宜 舸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懈的词语有哪些 调任 九县 飘蓬断梗 花多子少 游没 包含柝的词语有哪些 凿空投隙 三点水的字 齒字旁的字 魚字旁的字 金字旁的字 十年磨一剑 酬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